CiteScore会成为Scopus的杀手锏吗?期刊排名江山待定

2016-12-16 胡志刚 李江博客

定量的评价指标,这让Scopus 数据库作为科技评价的功能大打折扣。对于科研管理部门来说,不能定量化可不是一件可以接受的事情。 终于,由于 CiteScore 的推出,这种尴尬的局面在2017年到来之前就此结束。十二年磨一剑的 CiteScore ,会成为Scopus 迎战 WOS 的下一个杀手锏吗? 与 

胡志刚 / 大连理工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中的论文

12月8日,Elsevier旗下的Scopus数据库在创办12年之后终于发布了自己的期刊评价指标:CiteScore指数,从而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下称 JIF)几乎独步天下的历史。自1975年期刊引用报告(JCR)和JIF首次发布以来,虽然不乏竞争者,但是这些指标要么计算过于复杂(如Eigenfactor 和SCImago Journal Rank ),要么影响力不够(如Altmetrics和 Google Scholar 的 H5指数),要么完全依赖JIF(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期刊分区表),都无法对JIF的地位构成实质上的威胁。

今天CiteScore 的横空出世,不仅对于竞争对手,而且对于 Scopus 自身,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Scopus 以全站全新改版的方式来迎接CiteScore 的诞生。那么,被寄予厚望的 CiteScore,在 Scopus与 Web of Science 的激烈竞争中,是否会成为Scopus 的杀手锏呢?

Scopus:为挑战而生

时间倒回到2004年冬天,已经创建了近半个世纪的科学引文数据库 Web of Science(包含SCI、SSCI 和 AHCI 等,下称 WOS)终于迎来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这一年的11月3日,经过8个多月的预发布和密集更新,Elsevier 正式推出了其里程碑式的重要产品—— Scopus 数据库。Scopus 几乎完全仿造了WOS进行构建,唯一的区别是, Scopus比 WOS 更大,更全。Scopus 在创办时就定位为全球最大的摘要数据库和引文数据库。2004年推出伊始,它就以14000多种期刊的收录数量一举超过已经称霸半个世纪的 WOS(收录1万种左右期刊),经过十多年的扩展,现在期刊的收录量已经超过了2.5万种,比WOS多了一倍还多。如果你在 Scopus 检索一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得到的数字是在 WOS 得到的数字的两倍左右。

对于竞争对手的出现,WOS 当然非常警惕。在此后的几年里,WOS 的产品文案里一直会出现这样的段落:

ThomsonReuters isnot a publisher. We support all publishing models, but apply ourstandard,consistent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process to all indexed content.We offerunbiased metrics based on citation activity of the most impactfulglobal andregional journals, books, and proceedings for the scholarlycommunity.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们是『独立客观第三方』(借鉴王自如语);我们不像 Elsevier 自己就是出版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一方面自己运营着2500多种的同行评议期刊,一方面又发布 Scopus 这样的选刊数据库,因此难保不会对自家的期刊放松要求,而对竞争对手家(如Springer、John&Wiley等)的期刊故意挑剔。

Scopus 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它说我们有一个独立的顾问委员会的(Content Selection & Advisory Board),这个委员会由16位科学家组成,和 Scopus 团队一起决定期刊的遴选。是不是听着就让人很信服,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不过,除了 WOS 和 Springer 这样的竞争对手,估计也没有多少人关心期刊遴选标准是否公正无偏。Scopus 的成功与否依赖的主要还是其在用户心中的地位。Scopus 顶着全球最大的光环(其实严格意义上说,全球最大的摘要和引文数据库应该归于 Google Scholar。而巧合的是,Google Scholar同样创建于2004年),背靠着 Elsevier 覆盖全球的运营能力,理论上应该把 WOS 打的满地找牙才对。可是直到今天,论知名度和认可度,Scopus 完全无法撼动 WOS 的霸主地位。尤其是在中国,在官方评价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唯 SCI是瞻』思维仍然根深蒂固,搭建在 SCI 和期刊影响因子基础上的科技评价体系仍然坚不可摧。

什么原因呢?除了历史的惯性之外,或许一个重要的原因是,Scopus 没有类似于 JIF 这样的定量化的期刊评价指标。不能定量化,也就是意味着在严谨的科技评价体系下不能应用,当然也就不能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认可。不知道是不是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Scopus  终于隆重推出了自己的期刊影响因子:CiteScore,从而开启了与 WOS 相爱相杀的第二回合(Round Two)。

CiteScore vs JIF

今年真的是 JIF 的灾年。年初,上海交通大学的江晓原教授的揭露 SCI 和JIF 『阴谋』的雄文在科学圈里广为传播,对汤森路透连同 Nature 等期刊出版商『操控』影响因子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科学界对 SCI 和JIF的信仰进行了直率的嘲讽。年中,Science的主编在线发表题为“Journalimpactfactors –Fitting citation distribution curves”的社论,宣告Science集团将推出新的期刊评价方式,改造期刊影响因子。而到了年末,WOS 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发生了,竞争对手Scopus 趁自己忙于搬家之际,推出了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CiteScore。

Scopus 的CiteScore指标与 JIF 在本质上毫无二致,只是更大更全了一些。由于Scopus 收录的期刊量比 WOS 多了一倍,所以有 CiteScore 得分的期刊数也比有JIF 得分的期刊数也多一倍。那些没有 JIF 但是有了 CiteScore 得分大可趁此机会造势吹嘘一番,尤其是如果它们的CiteScore 得分比那些入选 WOS 的期刊的 CiteScore 得分还高的话。

此外,在时间窗口的选取上,JIF 的时间窗口是两年,而Scopus CiteScore 的时间窗口是3年。比如,一个期刊的2015年的 JIF 指的是该刊在2013和2014两年里发表的论文在2015年  WOS上被引总数除以其2013和2014年的发文量;而它的2015年的 CiteScore 指的是该刊在2012、2013和2014三年里发表的论文在2015年Scopus上的被引总数除以2012、2013和2014年中的发文量。基于 Scopus 的体量更大和时间窗口更长,所以理论上一篇论文的 CiteScore 要比JIF 大很多。

但是对于有些期刊来说也不尽然,因为 CiteScore 的分母部分包含了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编辑评述、读者来信、更正信息和新闻等。而 JIF 在计算时则小心地剔除了这些内容,只保留了原创性论文、综述论文等可引用项(citable items)。所以对于有些常常『不务正业』的综合类期刊来说,分母一下子大了好几倍,得分也就相应的小了好几倍。例如,《柳叶刀》的 JIF 高达44,排在第4位;在 CiteScore 只有7.7,甚至没有进入前200名。很多Nature 和 Science 旗下的期刊也是一样。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CiteScore 的对手不仅有 JIF,还有陪绑在 JIF 的Nature、Science 等期刊中的权贵。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就好看了,是 CiteScore 向这些权威期刊妥协,采用类似 JIF 的非引用项剔除策略,还是权威期刊为了CiteScore 好看,大幅压缩其非引用项的占比,是今后几年的 CiteScore vs JIF剧本里可以期待的桥段。

CiteScore 会是 Scopus 的杀手锏吗?

运营十二年,Scopus 在中国的失败在于,迄今还没有看到一张关于高校科研人员的年终汇总表上出现『是否Scopus收录』的字样,而几乎所有的表格上都会有『是否 SCI 收录』以及期刊的影响因子是多少。在这一点上,Scopus甚至都不如同属 Elsevier 旗下的 IE(美国工程索引,2011年被 Elsevier 收购)受到的礼遇更高。在理工科院校,『EI 收录』是仅次于『SCI 收录』的一件值得统计的选项。而在 Elsevier公司的产品框架里,EI 被定位为 Scopus 的一个子集而存在。

这一状况的出现其实也可以理解。一方面的原因当然是由于 Scopus 的选刊标准过于宽泛,这使得被 Scopus 收录实在是一个有点水的荣誉。而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Scopus 对其收录的期刊一直没有给出一个定量的评价指标,这让Scopus 数据库作为科技评价的功能大打折扣。对于科研管理部门来说,不能定量化可不是一件可以接受的事情。

终于,由于 CiteScore 的推出,这种尴尬的局面在2017年到来之前就此结束。十二年磨一剑的 CiteScore ,会成为Scopus 迎战 WOS 的下一个杀手锏吗?

与 WOS 竞争,不需要做的比 WOS 更好,只需要完全模仿 WOS就行了。 WOS 有引文索引功能,Scopus 也有引文索引功能;WOS 有机构评价功能(InCites),Scopus也有机构评价功能(SciVal);WOS 有文献管理工具(EndNote),Elsevier 也有文献管理工具(Mendeley,2013年被 Elsevier 收购)。WOS 有期刊评价功能(JCR 和JIF),Scopus 原来没有,现在终于有了 CiteScore。

双方队员已经一一亮相,数据库领域的世界大战可以开打了!

期刊质量评价还有市场吗?

不过,作为吃瓜群众,先别着急坐着小板凳观战。我们还得介绍一下场外的示威群众。它们可不是为了呼吁和平而来的。大家还记得四年前的关于抵制影响因子的旧金山宣言吗?2012年12月,在旧金山举办的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议上,包括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在内的75家机构和150多位知名科学家共同签署了《关于研究评价的旧金山宣言》,呼吁科学界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作;影响因子不能作为替代物用于评估科学家的贡献,以及招聘、晋升和项目资助等的评审。

这些对 JIF进行口诛笔伐的科学卫道士们,一样不会欢迎新的 CiteScore 的诞生。在CiteScore 与 JIF 的对决里,敌人的敌人,还是敌人。

其实,旧金山宣言的签署者们代表了一个新的声音:基于期刊(journal-based)的评价应该被取缔,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基于单篇文献(article-based)的评价方式。此外,他们对于开放获取期刊和 Altmetrics (补充计量)等新事物的出现也表示欢迎。以 PLOS、PeerJ 和 Frontier 为代表的一些OA 在线出版的期刊越来越关心基于单篇论文的评价——常常是基于 Altmetrics 指标的评价,而对于基于期刊层面的整体评价并不介意。

因此,为挑战 JIF 而生的CiteScore,真的生逢其时吗?

文字编辑:李东 / 浙江大学


CiteScore: anewmetric to help you track journal performance and make decisions. By HansZijlstraand Rachel McCullough.

New FreeScopusMetrics to Assess Academic Journal Quality. AMSTERDAM, December 8,2016/PRNewswire.

ComparingImpactFactor and Scopus CiteScore, A real-time report of analysis by Carl T.Bergstromand Jevin West.

Controversialimpactfactor gets a heavyweight rival. by Richard Van Noorden.

按照新的期刊评价指数CiteScore,柳叶刀竟然没进前200名 

作者:胡志刚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4)
#插入话题
  1. 2016-12-18 docwu2019
  2. 2016-12-16 thlabcde

    是真的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