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美国是如何解决“儿科医生荒”的?

2016-04-12 作者:郭爽 新华每日电讯

美国不少医学机构和科技企业,正在借助科技手段争相开发和推动新型医疗模式,为医生短缺、儿科就医难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做儿科医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儿科医生黄立四对记者感叹,“虽然儿科医生需求大,但收入太低、压力太大”。黄立四是洛杉矶地区知名小儿科医生,找他看病得提前数日预约。黄医生每个工作日约为30个孩子看诊,每个孩子约15分钟。很多人都不知道,美国也存在“儿科医生荒”。据美国

美国不少医学机构和科技企业,正在借助科技手段争相开发和推动新型医疗模式,为医生短缺、儿科就医难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做儿科医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儿科医生黄立四对记者感叹,“虽然儿科医生需求大,但收入太低、压力太大”。黄立四是洛杉矶地区知名小儿科医生,找他看病得提前数日预约。黄医生每个工作日约为30个孩子看诊,每个孩子约15分钟。

很多人都不知道,美国也存在“儿科医生荒”。据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公布的数据,到2025年,美国医生或将短缺9万人,其中,包括儿科医生和家庭医生在内的初级保健医生缺3.1万人。

究其因在于,虽然美国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很高,但儿科医生却是美国医生中的“低收入者”。本月1日公布的最新美国儿科医生薪水调查报告显示,儿科医生平均年薪为20.4万美元,不到收入最高的整形科医生44.3万美元年薪的一半。

从医院获利角度来说,儿科医生也不太受待见。家庭医生比专科医生收入低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给医院带来的效益低——调查显示,家庭医生和儿科医生每年为医院带来的效益比专科医生平均要少约20万美元。

另一方面,美国医学院的教育成本相对较高。美国医学会称,医学院毕业生平均背负的教育贷款约14万美元。既然都是“苦哈哈”,用相近的教育成本和时间从医学院毕业,多数人自然更愿意选择工资更高的工作。

工资低、职业风险高、工作负荷重……美国不少儿科医生都觉得自己“选错了行”。数据显示,68%的儿科医生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他们不会选择现在从事的工作。除了“后继乏人”,美国儿科医生还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现象。大片农村、少有医疗培训计划的地区是美国儿科医生最短缺的地方。

儿科医生短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现有儿科医生工作时长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加,患者就诊更难、就诊预约等候时间变长,而就诊时间则被压缩。调查显示,63%的美国儿科医生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为30至45小时,16%在46至55小时,13%为56小时以上。

不过,与黄医生的观点不同,美国儿科医生威廉·格尔森认为,正视儿科医生短缺的事实,打造更科学的未来医疗模式,更合理地调配医疗资源,才是当务之急。

为了解决儿科医生短缺、患童就诊相对困难以及偏远地区儿科医生不足等问题,美国儿科学会等机构一直在积极推动“远程医疗”技术和服务的发展。“远程医疗”可提高看病效率,还可大幅减少儿童患者前往医院和就诊等候时间,减少患儿监护人因带儿童就医耽误自身工作的时间。

科技行业也在医疗领域进行一些互联网时代的新探索。比如,同在洛杉矶的儿科医生山姆·金就选择了与黄医生不同的出诊方式。

“7岁患者,咳嗽,您方便出诊吗?”金博士的手机在上周六跳出这个提示。作为医疗应用程序“治愈”医疗团队中的一名儿科医生,金医生点击了“是”,带上黑色挎包,披上白色外套,开车前往洛杉矶拉卡纳达一处人家出诊。

这个有“医界Uber”之称的手机应用程序“治愈”,正在搅动加州传统医疗市场。这款应用程序的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机注册、填写看病申请,只要写清症状或病症类型,并注明看病时间,发送就诊需求即可。“治愈”程序会安排最合适的注册医生或护士到患者家中,最快两个小时内就会有医生上门看病。

目前,这一应用的医疗队伍中不少人都是儿科大夫。除了看病开药,多数医院检查都能在上门服务中完成,包括一般健康检查、流感疫苗注射和抽血等。“治愈”的用户可以选择传统挂号模式,预约数天或数周后看诊;也可以选择“立即看病”,最快两个小时内就有医生上门。

“治愈”并非唯一一家致力于发展互联网医疗的美国科技公司。事实上,由此形成的竞争,正在推动更高效医疗服务的发展。

为医疗应用服务的“寻呼机”就在尝试更高效的就医解决方案。用户打开应用程序后,需要先描述自己的症状,再由护士决定患者是需要医生上门还是只需要视频诊断。对于无须上门的患者,视频出诊无疑会更节约患者和医生的时间;而当患者确实需要医生出诊时,医生会第一时间前往,但需根据病患情况收取50至200美元不等的出诊费用。

尽管上述医疗模式目前均存在争议,技术上也存在不少障碍,但美国不少医学机构和科技企业都开始着手研发面向未来的数字化医疗模式,借助科技手段争相开发和推动新型医疗模式的发展,为包括儿科医生在内的医生短缺、病患就医困难、医疗水平发展不均等问题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

作者:作者:郭爽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1. 2016-04-14 李继凯

    这个,喂鸡委学习吗

    0

  2. 2016-04-14 李继凯

    喂鸡委去哪儿了

    0

相关资讯

万里高空,十小时护航:葛均波院士飞机上救治美国心衰乘客

3月31日,在上海浦东飞往美国芝加哥的UA836航班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救治了一名70多岁、房颤复发导致心衰的美国乘客。该乘客1年前因房颤接受过心脏电复律治疗,在起飞4小时左右出现胸闷、出冷汗等症状。葛院士在听到机上广播的求助后立即赶到该乘客身旁,在缺医少药(甚至连听诊器都不给力)的万米高空,展开了快速、积极的救治。他给予该乘客吸氧,并利用飞机上仅有的硝酸甘油酯类药物扩张其血管,同时积极协调乘务人员将其从经济舱移至商务舱,从而能平卧增加回心血量(纠正:这是原记者写的,实际上,让患者进商务舱目的是让患者更舒适、放松)。经过10个小时的悉心照顾,美国乘客的症状有所好转,顺利抵达目的地。葛院士对此表示,“应该做的,因为我们是医生”。

小樵大夫在美国:哪些迷思正在“阻挠”规培?

原标题:规培顺利推行亟需破解迷思 ▲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   乔人立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规培),是国家下定决心要推行的制度。这本是一件举国欢庆的好事。岂料,规培之举却激起不少争论,许多反对意见甚至来自医学界资深人士。稍加分析,持反对意见者往往振振有词也是有感而发。很显然,只有彻底破解迷思,消除误解,规培才能顺利进行。 医学的社会功能究竟是什么?

美国提出加速医疗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政策建议

日前,在美国医药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2016 年年会上,PhRMA 主席兼CEO Stephen J. Ubl 宣布了该组织加速医疗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政策建议框架。 政策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点。第一,药物研发过程现代化。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患者、科学和市场准入方面的改革,将加强生物制药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降低消费者用药成本。第二,推动基于价值驱动的健康护理,确保

仅仅两周!美国首例子宫移植女性摘除植入的子宫

2016年2月24日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医生对一名26岁的女性进行了子宫移植手术。2周后,因为女性生殖系统常见微生物感染(细菌引起的阴道酵母菌感染),且子宫血供受累,不得不于3月9日切除移植的子宫。两次手术的间隔仅仅2周时间。因为供体的阴道组织也会参与到手术中,所以当前不知道感染是来自供体还是受体。进行子宫移植的供体女性是一名突然死亡的30来岁女性,受体女性名叫Lindsey McFarland,她

Stroke: 医院规模对美国儿童烟雾病预后的影响

背景:在美国有关儿童烟雾病治疗的综合多中心数据缺乏。研究者旨在识别儿童烟雾病诊断和治疗的趋势。方法:1997至2012期间,从儿童住院数据库中识别2454个烟雾病患者。对患者人口学资料,住院费用,干预措施及出院状态进行分析。将入院是否手术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进行分别分析。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医院烟雾病的规模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过去12年,烟雾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高规模中心。在未进行手术血运重建的患者中,高

没有一点点防备,这位妇产科医生就这样栽了……

导读:某妇产科友人近日栽在了一次终止妊娠上,纠缠、投诉,但折腾了这么些天他自己却还没搞明白是怎么进入这个泥潭的。 记得我在美国进行交流实习时,该项目的负责人是在国内完成医学院教育并临床工作几年后移民美国的华人,深知中美的医学实际差异。他在我们开始进入临床学习前,特别强调过注意保护病人隐私,而且强调过一些细节:比如如非医疗必要,不得翻看未经授权的病历;不得在公共场合,如电梯内,谈论患者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