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现今医学的“四大误会”

2016-09-06 佚名 医管理

误会1:把治疗和治愈联系在一起其实,有史以来,有文字记载的疾病有几千种(由于疾病谱的变迁,有些疾病现在已没有了),真正有确凿证据治愈的只有42种。这让我想起在撒拉纳克湖畔,特鲁多医生墓碑上的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本身在认识和方法上的局限性是一些医生讳疾忌医的。误会2:所有的病(甚至症状)都需要治疗这或许是观念上的问题,或许是医疗市场的需求,总之,医学发展到今天,附带着太

误会1:把治疗和治愈联系在一起

其实,有史以来,有文字记载的疾病有几千种(由于疾病谱的变迁,有些疾病现在已没有了),真正有确凿证据治愈的只有42种。这让我想起在撒拉纳克湖畔,特鲁多医生墓碑上的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本身在认识和方法上的局限性是一些医生讳疾忌医的。

误会2:所有的病(甚至症状)都需要治疗

这或许是观念上的问题,或许是医疗市场的需求,总之,医学发展到今天,附带着太多的过度医疗。其实,有些病症没有必要去治疗,也许不治疗就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上帝给生物体预备的一些所谓的“症状”是保护性的。

误会3:医学与人文的分离

目前的医学过于依赖和相信技术,“技术至上”导致医患距离的增大。其实,医学从来都没有与文化分开过。宗教、哲学、教育、社会、经济等任何能决定一个人生活态度的东西都会对其个人的疾病倾向发生巨大影响。威廉·奥斯勒说:医学实践的弊端在于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

误会4:把疾病看成是一个完全有害的生物过程

其实,疾病只不过是生物体对异常刺激作出的异常反应的总和。它是进化适应的一种显现。疾病(至少一些慢性病)对人类的延续或许是有益的。对个体而言,西格里斯特说的好:疾病不仅仅是一个生物过程,而且还是一段经历,它很可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对你的整个一生都有影响。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2016-09-06 doctorJiangchao

    继续学习

    0

  2. 2016-09-06 doctorJiangchao

    继续关注

    0

相关资讯

爆笑!医学生的三行情书:你是美丽的病毒......

1我一个学医的,能抽出时间来和你谈恋爱,难道还怀疑不是真爱么。2你是硝酸甘油片,每次心如刀割,只有你能治愈。3宁为日本血吸虫,此生缠绕合抱永不离,你若垂死我亦绝命。4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在玻璃外深情凝望,而我浸在福尔马林里。5第一次看见你,视觉冲动刺激第二对脑神经,快纳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极化爆发动作电位,随后传入大脑皮质兴奋黑质,沿多巴胺能神经元上行纤维到达纹状体。6什么解剖、生理、

宽容医生,尊重生命--这部国产良心剧,看哭了无数人

曾有人说过,我们每个人离死亡只有两扇门的距离:一扇是父亲的离世,一扇是母亲的离世,打开了这两扇门,孩子就直面死亡了。而医生就是那个拉着我们的手,帮我们去和“死神”赛跑的人。十集内容,从重症病人抢救失败始,到绝症母亲生育成功终,这部反映医患关系的纪录片《人间世》火了,豆瓣评分9.6、影评人纷纷推荐。真诚而不落俗套,使该片赢得观众赞许。当抢救室、手术室被毫无遮掩地呈现在荧屏上,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故事提示

从“医学之本”到“科室之末”

导语:出于“病理界的自我保护”,医生的报告越来越谨慎,常常是“高度怀疑”“可能是A或者是B”“不排除C”这样的描述。到最后还是病人倒霉。被“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称为“医学之本”的病理科,在中国正沦为不受重视的“辅助科室”。打开各大医院官网的科室概览,大多数没设病理科,有的话也是忝陪末座。2015年6月初,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的一名进修医生给院长写了一封长信,讲述了他陪同学母亲到该院看病的种种

干货!6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分享了他们的医学机缘与机会

9月2日早上9点,2016第三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中美院士论坛开幕式在成都香格里拉酒店隆重举行。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是“诺贝尔奖得主国际科学交流协会”在中国举办的年度国际医学峰会,致力于推动中国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展开前瞻性研究,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技术合作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扶持和帮助中国优秀的科研人才走向世界。 峰会期间,6位诺奖得主一起来到峰会的分会场——世界青年创新论坛,化

跟你讲个笑话,我是学医的

最近不知道怎么了各个行业,都在讲笑话燃鹅,说到笑话,怎么能少了我们学医的?!我们的笑话从哪里说起呢……可能从我们填报医学院那天开始吧……开学、上课、考试拿到录取通知书后的那个暑假,我们过的意气风发,我们天天在梦中见到自己白袍衣角翻飞,一边走一遍收获无数迷妹迷弟的爱慕眼神,手术刀,病例夹,甚至白袍口袋里插着的钢笔都是性感的象征……大概就是酱婶的——或者是酱婶的——Too young,too naiv

当经验遭遇“拎得清”,我们如何取舍?

导读: “有些很可怜的病人,以前会收的,现在我要考虑收不收,比方说有医闹倾向的、基础疾病多的、容易出并发症的,这种收进来容易搞事情的。”在2个小时的面对面交谈中,他重复了这个观点至少3次。郑文是在30岁的时候考上了上海某三甲大医院的神经外科研究生。他的导师是当时那家医院的神经外科主任。主任仁心仁术,收治过数不清的被其他医院“判了死刑”的病人;逢年过节,医院科室人手比平日少,别的医院不愿意收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