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icrobiol:研究揭示自然感染病人体内针对H7N9禽流感中和抗体的保护机制

2018-12-02 佚名 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团队与英国牛津大学、台湾长庚医院等单位合作于11月26日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学》)上发表题为Structure–function analysis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to H7N9 influenza from naturally infected humans 的文章。该研究揭示自然感染病人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团队与英国牛津大学、台湾长庚医院等单位合作于11月26日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学》)上发表题为Structure–function analysis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to H7N9 influenza from naturally infected humans 的文章。该研究揭示自然感染病人体内针对H7N9禽流感中和抗体的保护机制,对于研制疫苗和防控H7N9禽流感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中国首次出现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病例,曾一度引发全国各地人们对禽流感特别是H7N9的恐慌。2013年以来,H7N9在我国持续存在、传播并在多个地区引起疫情,特别是2016-2017年的第5波疫情中,因其流行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较过去发生了较大改变,H7N9高致病性病毒迅速进化,对公共健康和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威胁,尤其需警惕该病毒可能通过基因重配或进一步突变演变成为引起流感大流行的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蛋白是流感病毒负责受体识别及膜融合的重要表面糖蛋白,是体内中和抗体的重要靶标和疫苗研制的重要免疫抗原。此前,人们对于人体自然感染H7N9后所产生中和抗体保护机制认识十分有限。

研究团队从2013-2014年中国台湾地区4例(患者L, K, Z, W)输入性H7N9感染病例入手,采集康复病人的血清,发现病人血清能够对H1,H3亚型毒株和2013年H7N9毒株进行有效中和,但是对2016-2017年H7N9毒株的中和活性降低,有些毒株(A/Taiwan/1/2017和A/Guangdong/8H324/2017)甚至不能中和,提示H7N9疫苗研制需进行相应调整和更新。

为进一步探究H7N9感染后机体所产生中和抗体的作用广度和效能,研究团队分离康复病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用抗原特异性B细胞分选和单细胞克隆技术鉴定出了254株抗体。发现其中73株对H7蛋白有反应性,这73株抗体可以进一步分成两类:一类是能交叉结合H3和H7亚型的抗体有28株,其中只有两株抗体能够中和H7N9病毒,另外一类是H7特异性结合抗体45株,其中15株抗体能够中和H7N9病毒。这些结果表明H7特异性中和抗体在体内起到主要保护作用。同时研究团队对这些中和抗体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3株抗体(L4A-14, L3A-44, L4B-18)能够有效中和多种H7N9毒株,其中效果和广谱性最好的是L4A-14,并在动物模型上证明它能有效预防和治疗2013年和2016-2017年H7N9流行毒株的感染。

研究团队进一步用结构生物学方法解析了3株中和抗体(L4A-14, L3A-44, L4B-18)与H7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揭示3株抗体都作用于HA蛋白头部的受体结合区域,通过阻止病毒与受体结合,从而抑制病毒入侵而起到中和保护作用。其中L3A-44和L4B-18的结合表位比较相似,对HA蛋白受体结合区域L226Q突变和150-loop区域的糖基化都比较敏感;而L4A-14的表位在2016-2017年H7N9毒株中较为保守,只对HA蛋白150-loop区域的糖基化比较敏感。

该研究不仅为开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治疗手段提供了方向和理论基础,同时也为H7N9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研究团队将着手推进临床治疗性抗体开发和疫苗研发等重点工作。

该研究得到Townsend-Jeantet慈善信托基金、台湾长庚医院医学研究项目、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防控研究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等的经费支持。

原始出处: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9)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科技部: H7N9 病毒疫苗种子株研制成功

27 日上午,科技部发布“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成果。我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我国首个 H7N9 病毒疫苗种子株成功研制。

J Infect Dis:我国学者揭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排毒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延迟抗病毒治疗和应用糖皮质激素

近日,中国肺炎研究网(CAP-China)最新研究揭示影响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排毒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2018年4月10日在线发表于美国感染病协会(IDSA)官方杂志《感染性疾病杂志》(J Infect Dis)。

乡镇医生误诊H7N9患者 水平有限还是疏忽?

当前,我国的医学毕业后教育可以用下面这句话总结:同一所医学院校毕业的2名水平相当的医学生,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大医院的就是大医院水平,去基层医院的也就只能是基层水平。基层医院的有些误诊,可能有时是医生不负责任所致,但有时也要考虑其医治水平的局限性。最近笔者在网络中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很是值得讨论。2016年1月31日,患者谢某因发热、乏力到某乡镇中心卫生院门诊处就诊,门诊医师体查后诊断为:1、发热(38

Emerg Infect Dis: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牛津大学团队解析H7N9禽流感病毒的分子进化、适应性变异及抗原性特征

为解析H7N9病毒的流行特征及生物学特征改变背后的潜在机制,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以及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结合广东省的序列数据与其它省份的网络数据对2013年以来H7N9禽流感病毒的分子进化特征,地理传播特征以及潜在的适应性改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同时利用病例血清确认了不同进化分支的H7N9病毒抗原性差异。

Emerg Microbes Infect:什么是研究人类对H7N9禽流感病毒易感性的试剂来源?

禽流感H7N9病毒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它的高死亡率和引发未来大流行的潜力。

J Virol:英国科学家发现H7N9亚型流感病毒调控HA糖蛋白抗原性的关键位点

禽流感病毒由于能够不断进化和获得突变,而促使病毒发生抗原漂移及毒力改变。在2017年,中国就出现了低致病性的H7N9禽流感病毒进化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情况,对其两者进行抗原分析发现,高致病性病毒的抗原发生了显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