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北大年轻教授解析肠道病原微生物新机制

2016-11-20 生物通 生物通

北京大学,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omparative proteomics reveal distinct chaperone–client interactions in supporting bacterial acid resistance”的文章,利用新开发的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CAPP-DIGE,揭示了细菌抗酸伴侣蛋白的独特底物。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

北京大学,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omparative proteomics reveal distinct chaperone–client interactions in supporting bacterial acid resistance”的文章,利用新开发的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CAPP-DIGE,揭示了细菌抗酸伴侣蛋白的独特底物。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鹏教授,陈教授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深造,导师为生物有机化学家何川教授。2009年归国,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2015年《人民日报》以“海外学成毅然回国,5年时间成长为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系教授——我们这一代的爱国表达”为题,对陈鹏教授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肠道病原微生物独特的抗酸机制使得它们能够顺利通过人体胃液的强酸环境,进而在肠道造成感染甚至导致人体死亡。HdeA和HdeB是目前在这些病原微生物膜间质内发现的唯一一套抗酸伴侣系统,在许多肠道菌中高度保守。因此,研究它们抵御强酸环境的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致病菌与宿主之间的作用关系。另外,HdeA 和HdeB是典型的“条件无序”分子伴侣蛋白,利用无序结构与多种不同的底物蛋白质相互作用以发挥功能,对它们的研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蛋白质无序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陈教授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抗酸伴侣蛋白底物的捕捉与研究。2011年,他们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昌增益课题组合作,开发了一种遗传编码的蛋白质光交联探针DiZPK,并以大肠杆菌为模型,成功地捕获并鉴定了HdeA的底物蛋白,揭示了细菌在抵御酸胁迫过程中独特的分子伴侣协作机制。 

在最新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为进一步揭示HdeA和HdeB这两个看似冗余的分子伴侣如何相互合作,以及在保护大量不同底物蛋白的同时避免非特异性结合的机制,他们将新一代的可切割型光交联探针DiZSeK与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2D-DIGE)相结合,发展了一种名为CAPP-DIGE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的策略,实现了HdeA与HdeB整个底物蛋白组的直接比较和鉴定。  

研究结果表明,HdeA与HdeB在活细胞条件下对底物蛋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这种差异性来源于二者对酸刺激的不同响应,使得HdeA和HdeB分别保护了对酸刺激耐受性不同的底物蛋白组。在酸回复过程中,他们发现底物在被分子伴侣释放时也是受pH调控的,且这种pH 调控的底物释放过程保证了底物在酸回复过程中的有效重折叠。  

由此研究人员提出了细菌抵御酸胁迫过程中pH 对分子伴侣底物特异性的调控机制,即pH通过系统性地调控HdeA 、HdeB以及底物蛋白的折叠状态和功能,让分子伴侣蛋白在不同条件下逐步激活、协同分工保护不同的客户蛋白,同时保证了底物蛋白在被释放后有效地进行重折叠。  

这一模型为细菌抵抗酸刺激提供了一种高效、经济、灵活和协调的蛋白质质量控制策略。这一调控机制很可能也适用于其他的条件无序分子伴侣系统,而这一新开发的CAPP-DIGE技术对于利用蛋白质组学鉴定和比较动态条件下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及其变化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简介:  

陈鹏,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生物学系主任。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1998年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本科毕业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深造,导师为生物有机化学家何川教授,2003年取得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7至2009年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和诺华制药圣地亚哥研发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导师为Peter Schultz。  

2009年归国,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2011年入选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2014年8月晋升新体制教授(Full Professor with Tenure)。  

研究方向 

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化学与生物学的前沿交叉领域,试图通过化学家的知识与手段,为生命科学的探索提供一系列崭新的工具和研究方式。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蛋白质工程,蛋白质特异标记,蛋白质药物化学;  
2、临床感染性病菌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   
3、面向生物活体内的化学反应与技术;   
4、基于蛋白质的金属离子及有机小分子生物传感器的开发与应用。  

原始出处:  

Zhang S,Peng R. Chen,et al. Comparative proteomics reveal distinct chaperone–client interactions in supporting bacterial acid resistanc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6 Sep 27;113(39):10872-7.

作者:生物通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1. 2017-05-07 drwjr
  2. 2016-11-24 池鸿茹

    这个能治疗什么病呢?

    0

相关资讯

科学家发现3株新型诺如病毒,可造成肠道流行性疾病

(图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澳大利亚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三株新型的诺如病毒毒株,他们认为这几株病毒是造成最近几个月来病毒性肠胃炎的罪魁祸首。这次疫情子啊最严重的时候,其病例数量甚至超过了高峰时期的流感病毒。诺如病毒是一类由单链RNA编码的病毒,它能够造成呕吐,腹泻,恶心,以及短暂的味觉失灵。诺如病毒能够通过气溶胶颗粒以及被感染的粪便传播,它们在这些污染源表面停留的时间长达一周。

Science:肠道病原体能利用人体修复机制让我们病倒

导语:为什么一些食源性细菌会使我们生病?一篇9月16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发现,肠道中的病原体引起损害,是因为它们能从原本用来修复细菌起初对肠道损害的免疫系统反应中获益。为什么一些食源性细菌会使我们生病?一篇9月16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发现,肠道中的病原体引起损害,是因为它们能从原本用来修复细菌起初对肠道损害的免疫系统反应中获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通讯作者And

术前肠道准备,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吗?

肠道准备,几乎是术前准备的标配。连普通老百姓都清楚,术前需要饿饿肚子,洗洗肠子。这已成为术前必须的一个仪式,但这个仪式似乎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和新近的ERAS(加速康复外科)指南都指出,肠道准备并不能达到医生们所期望的目的,它似乎只是一个仪式而已。 肠道准备包括哪些?有何目的? 肠道准备的范畴很广,主要分三大类:术前饮食准备,机械性肠道准备和药物肠道准备。术

肠道是如何与身体其他器官“交流”并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的?

你认为你的行为、你的决策,还有情绪的波动,仅仅是由你的大脑控制的吗?除了藏在颅骨里的“那一位”,你是否想过你的身体里,还有“另一个大脑”呢?这个“大脑”其实就是我们的肠道,肠道与我们的“头顶大脑”有着许多相似的部分。它也有胶质细胞(具有支持、滋养神经元的作用),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组成,有40多种神经递质存在,能产生人体50%的多巴胺(大脑产生另外50%)和95%的血清素(大脑只有5%),甚至它

Cell:3篇文章绘制肠道微生物、遗传、环境因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导语:11月3日,《Cell》期刊同时发表3篇文章,解析了肠道微生物、环境和遗传因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模式。作为人类功能基因组学计划的一部分,科学家们表示,研究遗传、微生物、环境等因素与免疫系统的互作,有助于实现免疫类疾病的个性化治疗目标。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自身以及赖以生存的环境中,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其中,肠道微生物更是备受关注,它与免疫系统、大脑神经、新陈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都有着密切关系。近

健康晴雨表,屎君有话讲

所谓一叶知秋,就是通过细微的现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的意思,人体同样也通过细微的变化来昭示着健康的走势。这次小编就跟大家聊一聊便便那点事。可以将我们的身体内部比喻为便便工厂。食物吃进肚子,消化,被吸收,最后从肛门排出,这样便便就制成啦。一般来说2—3天大便1次,或每天排2—3次大便,大便柔软成形,都属正常范围。如果在原有排便习惯的基础上,排便次数增加,大便较稀,不成形,称之为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