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LC 2017:阿帕替尼再发声,两项研究三度登陆国际大会

2017-10-18 佚名 肿瘤资讯

阿帕替尼作为我国自主研发、针对VEGFR-2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自2014年10月批准上市以来,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临床验证;同时,在其他多个瘤种的临床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在今年的WCLC上,有8项阿帕替尼在肺癌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公布,其中有两项研究,更是先后在今年的ASCO、WCLC和即将在悉尼召开的澳大利亚临床肿瘤学会年会(COSA)上进行了发布和更新。

当地时间2017年10月15日-18日,第十八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正在日本横滨举行。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7000余名肺癌及其他胸部肿瘤专家参与了这一盛会。

阿帕替尼作为我国自主研发、针对VEGFR-2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自2014年10月批准上市以来,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临床验证;同时,在其他多个瘤种的临床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在今年的WCLC上,有8项阿帕替尼在肺癌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公布,其中有两项研究,更是先后在今年的ASCO、WCLC和即将在悉尼召开的澳大利亚临床肿瘤学会年会(COSA)上进行了发布和更新。

这两项非干预、单臂、登记性研究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张晓春教授团队领衔,回顾性收集和整理了2015年-2017年来院就诊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和其他实体瘤伴肺转移患者参与阿帕替尼治疗的情况,并进行了相关疗效及安全性的考察和分析。

登陆本次WCLC的两篇摘要,分别评估了肺部空洞形成和CEA对于原发性肺癌患者和其他实体瘤伴肺转移患者PFS的影响。

38例三线及三线后口服阿帕替尼的原发性肺癌患者中,37例口服剂量为250mg,1例患者服用500mg作为起始剂量。治疗期间,有20例患者(占比52.6%)形成了肺部空洞。空洞的形成在年龄、性别、肺癌分型、分期、手术史及阿帕替尼特征反应等分层因素上均未显示显着差异。空洞形成伴随短期CEA升高,形成空洞病灶和未形成空洞病灶的患者中,发生CEA升高的百分比分别是65.0% 和 5.6%。形成空洞病灶的患者中位PFS为11.25个月(95% CI, 10.16-13.64),相较未形成空洞病灶的患者中位PFS(6.11个月,[95% CI, 6.01-6.71];P<0.0001)有明显的提高。此外,发生短期CEA升高的患者中位PFS相较未发生短期CEA升高的患者中位PFS也有提高,但未做出明显统计学差异(10.64个月 [95% CI, 10.09-14.14] vs. 6.14个月 [95% CI, 6.07-8.13];P=0.0703)。

64例口服阿帕替尼的实体瘤伴随肺转移癌患者中,23例胃癌患者(占比35.9%)、14例结直肠癌患者(占比21.9%)、10例肝癌患者(占比15.6%)。有98.3%的患者口服剂量为250mg,其余患者服用500mg作为起始剂量。治疗期间,也有20例患者(占比31.3%)形成了肺部空洞。由于这些患者在治疗前的影像检查中,均未见空洞病灶,因此认为肺部空洞的形成是患者服用阿帕替尼导致的。空洞的形成在年龄、性别、肺癌分型、分期、手术史及阿帕替尼特征反应等分层因素上均未显示显着差异。形成空洞病灶和未形成空洞病灶的患者中,发生短期CEA升高的百分比分别是85.0% 和 34.1%。形成空洞病灶的患者中位PFS为15.44个月(95% CI, 12.12-20.65),相较未形成空洞病灶的患者中位PFS(6.71个月,[95% CI, 6.11-8.13];P<0.0001)有明显的提高。此外,发生短期CEA升高的患者中位PFS相较未发生短期CEA升高的患者中位PFS也有提高,但未显示明显统计学差异(11.15个月 [95% CI, 6.71-15.44] vs. 8.13个月 [95% CI, 6.31-15.57];P=0.3047)。

这两项研究的结果显示阿帕替尼无论是在原发性肺癌还是在实体瘤伴肺转移的患者中,都可能具有诱导肺部空洞产生的趋势,肺部空洞的产生可能伴随CEA的短暂升高,而肺部空洞化有可能对改善患者PFS起到相当积极的影响,对其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有可能协助发掘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对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发挥积极作用。

张教授团队在这两项研究登陆WCLC之前,系列研究结果在今年的ASCO上进行了首次公布。而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将在即将在悉尼举办的澳大利亚临床肿瘤学会年会(COSA)上进行发布。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招募患者:阿帕替尼治疗晚期EGFR野生型肺癌Ⅲ期临床试验

1.试验药物简介 阿帕替尼是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于2014年12月获得CFDA批准上市,用来治疗晚期胃癌。本试验适应症是晚期肺癌。 2.试验目的 观察和评价甲磺酸阿帕替尼对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EGFR野生型、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试验设计 试验分类:安全性和有效性 试验分期:III期 设计类型:平行分组(试验组:阿帕替尼

JCO:阿帕替尼治疗难治性胃癌的全新临床试验结果

 胃癌是世界上第三大癌症。全球每年有约一百万人被诊断患有胃癌,其中几乎一半在中国。一线和二线化疗已经被证明可以给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患者带来生存上的益处。尽管许多用药方案如伊立替康或紫杉烷作为三线化疗方案展现出了活性,但是目前对于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仍然没有被广泛接受的标准治疗方案。我国恒瑞研发的阿帕替尼近来刚刚完成一项三期临床试验,评价阿帕替尼用于治疗晚期胃或者胃部食管连接部腺瘤、且至少接受

2015阿帕替尼治疗胃癌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是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剂新药,主要通过高度选择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其受体结合后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发挥抗肿瘤作用。上市前的一系列临床研究表明阿帕替尼具有一定的客观有效性和明显的生存获益,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良好,已于2014 年10月17日经国家食品药品管理监督

名家访谈 “艾”聚中原---外科专家热议阿帕替尼在消化道肿瘤靶向治疗的地位

9月22日至24日,2017年“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全国外科学学术会议”(CSC)于河南郑州隆重召开。CSC恒瑞卫星会在会议期间成功举办,会后肿瘤资讯邀请秦新裕教授、蔡秀军教授、李琛教授和孙惠川教授针对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胃癌新辅助治疗研究进展,胃癌晚期治疗现状,晚期肝癌靶向治疗和肝癌术后高危复发临床研究,以及阿帕替尼(艾坦)在以上领域进行的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采访。

致敬中国研究:阿帕替尼与乳腺癌学界共成长

艾坦(阿帕替尼)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其高度选择性竞争细胞内VEGFR-2的ATP结合位点,阻断下游信号转导,抑制肿瘤组织新血管生成。自阿帕替尼上市以来,逐渐成为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得到全国范围内专家的普遍认可,被应用于多癌种的治疗。2017年9月28日,在CSCO大会现场采访到乳腺癌领域的权威专家,就阿帕替尼在乳腺癌的应用前景进行剖析,且听大咖为您娓娓道来。

致敬中国研究:肺癌大咖共话阿帕替尼的应用前景

艾坦(阿帕替尼)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其高度选择性竞争细胞内VEGFR-2的ATP结合位点,阻断下游信号转导,抑制肿瘤组织新血管生成。自阿帕替尼上市以来,逐渐成为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得到全国范围内专家的普遍认可,被应用于多癌种的治疗。2017年9月29日,艾坦“专家有约”栏目在CSCO大会现场采访到肺癌领域的权威专家,就阿帕替尼在肺癌的应用前景进行剖析,听听大咖们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