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logy:双重抗血小板预防腔梗复发无效,原因为何?

2014-05-13 佚名 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微信

脑白质高信号(WMH)是脑小血管病(SVD)的重要标志,并很大程度上增加痴呆,卒中以及残疾的风险。目前对SVD以及WMH的病因知之甚少。研究显示WMH与常见的血管性危险因素(VRFs)相关,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以及颈动脉狭窄等。 既往研究也显示降压治疗并不能预防WMH进展,并不能防止腔隙性卒中复发;他汀也不能预防WMH进展,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不能预防腔梗复发。这些研究结果质疑了

脑白质高信号(WMH)是脑小血管病(SVD)的重要标志,并很大程度上增加痴呆,卒中以及残疾的风险。目前对SVD以及WMH的病因知之甚少。研究显示WMH与常见的血管性危险因素(VRFs)相关,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以及颈动脉狭窄等。

既往研究也显示降压治疗并不能预防WMH进展,并不能防止腔隙性卒中复发;他汀也不能预防WMH进展,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不能预防腔梗复发。这些研究结果质疑了血管性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与脑白质高信号之间的关系。

因此,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Joanna M. Wardlaw教授及其同事们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在2个前瞻性队列中明确血管性危险因素(VRFs),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AD)以及脑白质高信号(WMH)之间可能的因果关系的强度。【原文下载】

研究结果显示VRFs以及LAD对脑白质高信号的影响甚微,这表明脑白质高信号很大程度上是由“非血管性”,非动脉硬化性病因所致的。该研究结果发表于最近一期的《神经病学》杂志中。

研究概述

研究者入选了2个队列,分别为1936年洛锡安区出生队列研究的社区居住老年人以及近期发生非致残性卒中的患者队列。评估2个队列受试者的VRFs(病史以及各项检测指标),LAD(颈动脉,冠状动脉以及腿部动脉)以及WMH(通过结构磁共振成像,目测评分以及体积来评估)。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VRFs, LAD以及WMH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结构显示1936年洛锡安区出生队列受试者共5881例,平均年龄为72.5岁[SD 60.7], 其中49%的患者存在高血压,33%的患者有中/重度WMH.VRF能够解释这些受试者70%的LAD变异性,但只能解释1.4%-2%的WMH的变异性,而在这其中高血压占大部分。卒中患者共5257例, 平均年龄为74岁 [SD 611.6],61%患者存在高血压,43%有中/重度WMH.VRFs仅能够解释这些患者0.1%的WMH变异性。在两组患者中,LAD与WMH均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对所有WMH测量指标的结果均相同。

因此,研究者认为,血管性危险因素以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对脑白质高信号影响甚微,这表明脑白质高信号很大程度上是由“非血管性”,非动脉硬化性病因所致的。尽管血管性危险因素对WMH有很重要的影响,但其在预防WMH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卒中和痴呆结局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这也或可解释为何针对血管性危险因素进行的干预治疗对预防WMH进展以及卒中复发无效。他们认为应该强调其他的可疑的小血管病机制相关的研究以及针对这些机制进行的干预。

原始出处:

Wardlaw JM1, Allerhand M, Doubal FN, Valdes Hernandez M, Morris Z, Gow AJ, Bastin M, Starr JM, Dennis MS, Deary IJ.Vascular risk factors, large-artery atheroma, and brain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Neurology. 2014 Apr 15;82(15):1331-8.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0312. Epub 2014 Mar 12.【原文下载】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2015-03-18 xiaoai5777

    好文章是的

    0

相关资讯

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治疗浅谈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预防和治疗的基石。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当前指南常规推荐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即小剂量阿司匹林与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如氯吡格雷)联用。然而,即使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仍有约2%的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恰当地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仍是目前冠心病研究领域内亟待探讨和解决的学术问题。 1 血小板功能评估

双联抗血小板预防小卒中无益而终

  2012年国际卒中大会上,来自加拿大的皮质下卒中二级预防(SPS3)试验中期结果表明,不支持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皮质下小卒中二级预防的益处,联合抗血小板治疗被提前终止。但血压干预仍在继续,试验预计将在2012年5月完成。   皮质下小卒中(S3)是超过25%脑梗死的致病原因,也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最常见原因。尽管其发作频繁且重要,但没有临床试验聚焦这一卒中亚型。SPS3试验(NCT000

吸烟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

  一项多国学者参与的研究纳入134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持续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其血清可替宁水平分为非吸烟组、少量吸烟组和大量吸烟组,通过检测抗血小板药物的药效学指标变化,结果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吸烟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降低高血小板活性(HPR)作用呈剂量-反应关系。一方面,血清可替宁水平增高将影响氯吡格雷的药物作用,另一方面,血清可替宁水平与血小板活性呈负相关(均P<0.0001

2012 AAN年会:脑出血量影响房颤治疗

       2012年4月21-28日,第64届美国神经病学会(AAN)年会在美国新奥尔良召开。会上, 研究者报告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房颤患者脑出血量可能决定了此后的房颤治疗。 脑出血量平均为2.39ml的患者出血后接受华法林治疗,平均为8.56ml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平均为28.9ml者未接受抗凝治疗,据美国伊利诺伊州梅武德L

张瑞岩: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停药方式与心脏事件风险的关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冠心病治疗手段。国内外学者对于PCI术后严重出血和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对患者近期和远期风险的影响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虽然国内外指南均推荐PCI术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但对于PCI术后DAPT仍有一些重要问题尚未解答,如在广泛应用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的PCI时代,DAPT停药后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是否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Thorax:抗血小板治疗可降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死亡?

有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增加。系统炎症与COPD患者短期和长期转归差有关。英国学者对血小板增多症是否与AECOPD转归差具有独立相关性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在校正混淆因素后,血小板增多与COPD加重后1年死亡率增加具有相关性。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AECOPD患者的1年死亡率,并且可能有保护性作用。研究论文4月17日在线发表于《胸》(Thorax)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