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熔:我眼中的移动医疗和健康大数据

2015-05-25 俞熔 健康界

移动医疗的四大竞争态势目前大家关注的移动医疗领域,其竞争态势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抢医生、争入口、拼线下、贴身体。目前医生的抢夺很严重,线上线下创新模式都围绕不可替代且稀缺的医生资源、稀缺资质的争抢。争抢医生存在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有医生就不愁患者,有患者就有人买单。目前的争抢路径主要是:地推、用学术声望和利益捆绑医生。但学术、利益和情怀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谁能把这三个因素做到极致,谁将会在这

移动医疗的四大竞争态势

目前大家关注的移动医疗领域,其竞争态势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抢医生、争入口、拼线下、贴身体。

目前医生的抢夺很严重,线上线下创新模式都围绕不可替代且稀缺的医生资源、稀缺资质的争抢。争抢医生存在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有医生就不愁患者,有患者就有人买单。目前的争抢路径主要是:地推、用学术声望和利益捆绑医生。但学术、利益和情怀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谁能把这三个因素做到极致,谁将会在这场大战中胜出。

入口争夺同样竞争激烈。入口即数据,包括线上入口、问诊入口、智能硬件入口等方面都值得关注,而我们体检行业本身也是入口。智能硬件对未来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入口。

未来医疗机构线下趋势,一是医疗机构平台化,如平安集团把物理载体,公共服务和专家服务分开,为医生提供开放式工作平台,这种方式也是有价值的探索;二是多点执业,医疗保健产业个体化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趋势,目前上门服务已成为线下保健非常重要的趋势。最后,包括美年大健康在内及的其他同行业公司的专科连锁标准化体系,也是对目前医疗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个人判断重度垂直在未来在医疗机构发展中也是重要方向。

移动医疗发展的四个维度和方向

厦门某公立医院,以前做常规检查人满为患的情况得到大幅度改善,机械化、移动支付,各种各样平台的应用,效率已经得到极大提升。因此,移动医疗的发展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界定。第一个层面是致力于医院无人排队,在一些人群集中的大医院目前还未做到,但进度很不错;第二无论是诊前、诊中和诊后,致力于医患关系的分配,重新塑造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方面的应用,已如火如荼地展开;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多一点,致力于诊疗效率的提高。就算医院无人排队,一个优秀的专家每天能够接待的患者也是有限的,如何在不影响医生生活和工作质量情况下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对于改善医患矛盾大有裨益;最后一点是大数据的挖掘和控费。医疗健康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有时甚至取决于个人主观感受,但是费用是有限的,因此如何控费未来将越来越重要。

在以上发展的维度上,移动医疗的发展方向未来主要集中在:一、远程医疗。以技术驱动为主要动力的远程医疗,对于整个医疗资源的重新分配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精准管理。以数据为支撑的精准健康管理会提升整个健康管理产业和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最后是人才提升为目的的传教育新。特别是在人才提升品牌方面关注比较少,无论中医西医,如何快速让成长中的专家和医生提升自己的学术和科研及诊疗水平,这样的教育品牌还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关于健康大数据

对于健康大数据,其是否是具有价值的数据,有四个评判标准:可持续、可获取、低成本、可分析。而对于这些有价值的数据,其主要入口分为:工具社区、体检数据、智能硬件、病历处方。

对健康大数据我认为核心价值方面包括在预测、成本、筛选、监测,包括回归分析效率和课程化治疗。

再次回到健康体检和大数据关系,我认为健康体检本身属于采集、评估、干预、再次监测的闭环,在风险预测、慢病管理、就医导诊以及统计科研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统计;最近美年大健康和复旦大学肾内科合作的关于体检数据和肾脏医学方面课题,我们从尿液检查当中的关键指标提供专业尿液数据,结合其他包括血压血糖等体检数据,经过专业团队的专业模型分析,计算出肾小球过滤变化,从中发现体检中不能发现的隐性肾脏损害的东西,从一千名患者客户中发现超过两百位隐性肾脏损害者,这是我们深度挖掘带来的科研价值,这种科研价值和商业价值都是值得关注的。

回到我们要做的事情,未来我们重点的工作,未来医疗场景做一个假设,数据在掌上,移动时代每个人的健康数据如何成为掌上终端有用的工具,这是个趋势;诊疗在云端,在医疗领域还有诸多产业政策和商业模式困扰,未来提高医生效率,提高有限资源的集中度相信也是医疗的发展空间;

最后一点是健康管理,个体化预防,也是未来重要趋势。

(本文作者:美年大健康、上海天亿投资集团董事长俞熔

立即报名参加:


 医路相伴, 共赢未来. 2015梅斯医学移动医疗创新大赛, 旨在发现以临床医生为主导的移动医疗创业团队.26万资金奖励.赶紧行动起来吧!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作者:俞熔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4)
#插入话题
  1. 2015-05-25 huaxipanxing

    看看

    0

  2. 2015-05-25 Dr.LV

    希望

    0

相关资讯

移动健康正在衰亡 移动医疗远未开始

健康跟踪类可穿戴设备、个人健康管理、运动类健康App正快速进入红海。产品极度雷同,获取客户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收入模式上持续模糊无法突破,独立存活非常困难,无法避免走向衰亡,甚至连出售给大公司可能都会变得非常困难。这是因为产业内的公司越来越意识到这些用户的价值并不高,不忠诚且目的不明确,移动健康类产品本身也不能提供增值服务,只是一个空架子。移动健康针对健康者、运动爱好者和时尚追求者,这些人抱着娱乐的

吴炯:移动医疗的首要是优化医生和病人的匹配

2015创新中国(DEMO CHINA)春季峰会, 风和投资董事长吴炯发表了主题演讲。为什么互联网+医疗这个垂直领域进展相对慢?吴炯认为,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做医疗这个行业的人都很保守,这个全球都一样,不单中国这样,美国、欧洲可能也是这样,这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医疗行业人命关天,你如果是零售行业犯了一个错误,最多付了钱东西不过来,但是医疗行业犯一个错误是要出人命的,所以大家都很谨慎保守,

刘谦:移动医疗成功关键在于用户的黏性

2014年是移动医疗元年,吸引了非常多投资,也有很多项目和很多人投入到这一领域。实际上,移动医疗领域很早就有企业涉及,“丁香园”自2003年开始创业,“好大夫”从2006年开始进入这一领域。然而,为什么这些企业做了这么久却没能火起来?原因是用户数都很少,做了十几年只有百万级的用户。移动医疗运营非常困难,这个难度在于能不能吸引足够的用户,并且是有黏性的用户。仅仅是注册人数很多,但是没有人使用也是不行

中美移动医疗比较

 互联网领域,中美两国可谓齐头并进。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互联网公司,中国占据4席,美国占据6席。而在移动医疗/数字医疗领域,中美差距却比较大。比如,在美国,该领域的上市公司不下十家(比如Athena Health,Epocrates,Castlight),中国尚无一家。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在这个领域,中美两国有哪些重要的不同呢?用户方面 中:患者为主VS美:患、医、医院三分天下在用户方面,

移动医疗不会替代医生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访复星昆仲资本管理合伙人鲍周佳(FT中文网:FTC, 鲍周佳:Bao)FTC: 移动医疗在中国已经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但对硬件厂商而言,找到一条清晰的商业模式依旧很困难。除了售卖设备,这个领域还有哪些价值可以挖掘?Bao: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投资方兴未艾,很多创业公司和投资人会从各个角度布局市场,包括硬件、问诊平台、医患交流、在线药店等。其中一个最大的机会点,就是医疗级别的大

飞涨的数据显示:可穿戴设备不是过眼烟云 市场正在成熟

可穿戴计算市场最热门的产品之一就是Fitbit、Misfit、Jawbone和in等厂商提供的健身和健康追踪设备,2014年这些设备的销量约为9000万部。消费者仍对使用这些产品来跟踪自身健康状况乐此不疲。 调研机构eMedCert研究人员近日收集了可穿戴市场一些有趣的数据,反映了用户对健康类可穿戴设备的兴趣和需求:  1. 2020年智能可穿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