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icr:中国学者率先揭示寨卡病毒感染神经细胞的新机制

2018-02-04 陈静 中国新闻网

复旦大学3日披露,该校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双聘教授徐建青团队对寨卡病毒入侵神经细胞的关键分子进行研究,率先揭示了寨卡病毒感染神经细胞的新机制。这将为研发新型有效的寨卡病毒防御技术提供生物学新靶点。

复旦大学3日披露,该校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双聘教授徐建青团队对寨卡病毒入侵神经细胞的关键分子进行研究,率先揭示了寨卡病毒感染神经细胞的新机制。这将为研发新型有效的寨卡病毒防御技术提供生物学新靶点。
 
据悉,2015年底,南美洲爆发寨卡病毒疫情。该病毒感染可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但是寨卡病毒如何感染神经细胞,特别是大脑发育过程中重要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子机制,一直是未解之谜,这严重制约了抵御寨卡病毒新技术的研发进程。
 
有报道称,黄病毒潜在受体——细胞膜表面分子AXL也是寨卡病毒的受体。徐建青团队研究发现,AXL分子仅仅是寨卡病毒感染神经细胞的重要“帮凶”,但不是寨卡病毒进入神经细胞的主要受体。
 
徐建青团队进一步研究又证实了AXL分子在寨卡病毒感染神经细胞中的作用机制:通过系列作用,最终促进寨卡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复制。据透露,徐建青团队的论文已在《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发表。

原始出处:

Jian Chen, Yi-feng Yang, Yu Yang, et.al. AXL promotes Zika virus infection in astrocytes by antagonizing type I interferon signalling. Nature Microbiology (2018) 29 January 2018

作者:陈静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Science:中国学者Science破解寨卡病毒感染导致小颅畸形的奥秘

寨卡病毒病患者的症状可能包括轻微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疼痛、浑身虚弱或头痛等。当寨卡病毒在美洲(主要是巴西)一些国家爆发时,当地会出现大量患有小头畸形的婴儿出生,并且这些婴儿的母亲许多已经感染了寨卡病毒。2016年,军事医学研究院秦成峰研究员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许执恒研究员率先在Cell Stem Cell上发表论文证明了寨卡病毒感染直接导致小头畸形。然而,寨卡病毒如何演变为可导致小头畸形的

中国科学家全新揭示:引发小头畸形的寨卡病毒演化之谜

在全球率先证实寨卡病毒是导致小头畸形直接原因的中国科学家们,最新揭示寨卡病毒快速演化之谜。

J Infect:高流行区归国者增加寨卡病毒本地传播风险

寨卡病毒(ZIKV)是一种热带蚊媒病毒,目前还没有治疗的特效药,也还没有预防寨卡病毒的疫苗。2017年10月,发表在《J Infect》的一项研究考察了外来寨卡病毒传播至中国广东的流行病学、病毒学特征和遗传进化。

J Virol:北京生科院等在寨卡疫苗研制中取得进展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一种主要由蚊虫传播的病原。2015年,巴西暴发寨卡疫情并迅速在南美和中北美蔓延,进一步扩散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2月,我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例被报道。寨卡感染能够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可致胎儿发育缺陷形成新生儿的小头畸形。寨卡病毒可以通过性传播而突破血脑、血胎、血睾和血眼这人体四大屏障。2016年2月至11月期间,世界卫生组

Nat Commun:新研究揭示寨卡病毒暴发新机制

华人学者领衔的一个研究团队 29 日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寨卡病毒暴发流行的一种新机制,由于病毒位点突变,导致病毒抑制动物宿主天然免疫防御的能力增强,因此也使病毒感染人体的能力以及致病性得以增强。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印发 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重点省份及时有效灭蚊

2 月 3 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发布《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 年第 1 版)》。《方案》指出,寨卡病毒病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