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想吃,你到底是真饿还是压力大

2020-09-09 39健康网 39健康网

美食提供我们心理慰藉,让心情由阴转晴。但如果经常性靠食物纾压,代表你可能无法分辨出真正的饥饿感,而是任由压力摆布你的食欲。

美食提供我们心理慰藉,让心情由阴转晴。但如果经常性靠食物纾压,代表你可能无法分辨出真正的饥饿感,而是任由压力摆布你的食欲。

因为心情不好和压力大,导致你一周大吃大喝好几次,长久下来将导致饮食失调,增加体重过重的风险,同时会冲击心理状态,这就是情绪性进食。

美国心理学协会调查,高达4成的人藉由吃来减压;其中有一半的人,每个星期吃的都是垃圾食物。

压力荷尔蒙 扰乱我们对饥饿的真实感受

根据哈佛大学的研究,短暂的压力会抑制食欲,但长期性压力则会刺激脑部分泌可体松,抑制胰岛素作用。糖分进不了细胞,此时细胞会自觉养分不足而发出饥饿讯号,刺激大脑提高摄取碳水化合物的欲望,同时蛋白质与醣类也会转化脂肪,增加体内脂肪量。

换言之,因为压力造成的饥饿感不是真的饿,而是情绪问题没有获得解决,但我们经常会被混淆。

真的饿,和靠吃来逃避压力,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当想吃就吃成为生活习惯,我们通常无法觉察自己出了什么问题。

如何分辨真饥饿,以及情绪性进食的差别?

来自于工作、财务、家庭关系、婚姻的压力,容易导致人藉由吃来逃避。研究指出,女性特别容易出现情绪性进食的行为,男性则是藉由喝酒和抽烟。

如何减少情绪性进食

除非你意识到压力的来源,否则藉由吃东西减压只会成为恶性循环,无法真正解决负面情绪的问题。我们有以下建议:

1、规律进食

照时间吃三餐,也能吃适量的零食。进餐时间不规律,容易吃下过量的食物。

一般来说,吃完上一餐之后的3小时之内,就会感到饥饿。

依照你的作息,订出规律的进餐时间,帮助你察觉什么是真正的饥饿感。

2、早点吃完晚餐 有助减重

有些人一天只吃2餐,以达到减重效果。

如果发现体重并未因此减少,应该就要考虑调整饮食方式。

一天还是吃3餐,尽量早一点吃完晚餐,控制体重的效果比较好。

以正面愉悦的情绪进餐,会直接影响消化系统的运作,减重的效果相对较好。

3、恢复均衡稳定的生活

因为情绪问题而进食,只会让你逃避失落感,产生我已经饱足的假象。

长期的情绪性进食,最终会影响生理,除了肥胖,还会引发慢性疾病。

找出压力来源,正视问题所在,让生活恢复均衡与稳定。

4、取代吃的活动

找出吃以外的其他活动,走路是最简单、容易实行的运动。

与好友相约走路,无论是散步、快走、在健身房走跑步机,连遛狗也可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1. 2020-09-11 124902dfm95暂无昵称

    压力性肥胖,加班型肥胖,过劳肥伤不起啊

    0

  2. 2020-09-10 Psycho.Dr Du

    压力型肥胖患者前来排位!😂😂

    0

  3. 2020-09-09 Jessica

    之前看的研究说,如果一直想吃,有可能是蛋白质没有吃够。

    0

  4. 2020-09-09 123fc608m32暂无昵称

    不错

    0

相关资讯

Neuron: 缺乏动力?Cell子刊新发现可以改善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目前,科学家们对大脑内侧缰核还知之甚少,但对外侧缰核(LHb)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充分。

Neuron:发现脑内负责压力应对行为神经元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江宁研究组发现脑内负责压力应对行为的神经元,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神经元》。

卫健委:现有境外输入确诊病例698例,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

4月4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做好疫情期间粮食供给和保障工作情况,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司局负责人等回答媒体提问。

Nature:新进展:压力大到扛不住?是真的!压力过大会使人体内产生大量的炎症反应

在如COVID-19大流行等大压力时期,焦虑和抑郁明显加剧。不幸的是,社会心理压力是导致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原因

Cell:压力大,能力差!Cell揭秘棕色脂肪细胞应激机制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生活中重重压力之下,我们都深知“压力山大”会损害身体健康,使炎症性疾病“雪上加霜”。然而,压力是如何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造成疾病

医保基金持续承压,如何做好事前、事中监管?

记者近期梳理国家医保局官网信息发现,相比过去平均一个月一次的调研频率,今年受疫情因素影响,国家医保局领导层赴各地调研次数有所减少,但有关医保基金监管的调研仍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