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 Heart J:胡盛寿院士团队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精准分型研究,“阜外分型”首次成为医学名词

2019-05-03 文韬 中国循环杂志

近日,《欧洲心脏杂志》在线发表了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团队的一项研究。

近日,《欧洲心脏杂志》在线发表了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团队的一项研究。

研究通过描述致心律失常心肌病的遗传、临床和病理特征,在国际上首次建立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的精准分型。苏黎世大学医学院血管内科主任、《欧洲心脏杂志》副主编、心肌病研究权威Firat Duru教授联合全球其他心肌病研究专家共同撰写的评论。他们认为该研究是目前致心律失常心肌病最全面,更有价值研究之一,为全球致心律失常心肌病同行提供了明确清晰的概念。述评文章将该分型命名为“致心律失常心肌病的阜外分型(Fuwai Classification of 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这是“阜外医院”首次作为医学名词出现。

致心律失常心肌病的精准分类

该研究中分析了60例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的心脏病理解剖和基因过滤标准,结合现代化的数字病理及图像分割技术,进一步通过无监督的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结合遗传突变、临床病史、心电生理以及核磁共振特征构建了各个分型的遗传-临床-影像-病理特征,认为致心律失常心肌病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早年发病,常见室性心律失常,通常为进行性右心室扩大(晚期左心室扩大),心前区碎裂电位,血管事件多发。

病理学:右心室心外膜下纤维脂肪浸润(早期),透壁性(晚期),累及左心室后壁。

基因突变主要为桥粒突变(PKP2,DSG2,DSC2)。

第二类:常见室性心律失常,通常是进行性发展,中重度左心室功能障碍,心前区碎裂电位和低电压。

病理学:右心室前壁纤维脂肪浸润,左心室全层厚度间质纤维化,脂肪少。

基因突变主要为非桥粒突变(LMNA,PLN,TMEM43,DES,CTNNA3)。

第三类:室性心律失常常见,通常是进行性发展,严重左心室功能障碍,超声心动图可见左心室舒张末径增大,常进展至终末期心力衰竭。

病理学:双心室受累,有明显纤维脂肪浸润,常累及左心室下壁。

基因突变主要为桥粒突变(DSP)或非桥粒突变(PLN,CTNNA3)。

第四类:室性心律失常常见,通常为进行性发展,严重左心室功能障碍,左心室舒张末径和左心房增大,常进展至终末期心力衰竭。

主要左心室受累,多为下壁,纤维脂肪浸润明显。该型未见变异。

研究还发现,心前区QRS波电压预测右心室残留心肌,在验证队列中可有效预测的死亡和需要心脏移植。

作者认为,这四种亚型之间具有显著不同的遗传背景与临床病理特征,完美提出何种类型患者需要何种针对性治疗,有什么影像学特征,携带何种突变患者有何种预后等基本科学问题,为该疾病自然史描述及精准治疗提供了依据。



图1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遗传-临床-影像-病理特征

新的见解

述评称,该研究为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提供了新的见解。研究结果支持罹患该病患者常常存在病变进展,从心外膜到心内膜的脂肪浸润呈现波状进展。而且,在左心室的外层和内层均可见到纤维化。尽管在早期阶段左心室功能比较稳定,但该疾病可能从右心室病变逐步进展,并累及左心室,导致进行性心力衰竭,某些病例进展至终末期心力衰竭。

心肌病“全景图”

自2015年以来,由胡盛寿院士提出心肌病“全景图”概念,主张多学科、全方位、多组学解析1-2种心肌病。在胡盛寿院士指导下,在其团队Co-PI心肌病研究组组长宋江平副主任医师领导下,该心肌病研究团队在AC领域获得多项成果,发出多次中国原创声音,研究成果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pace、Int J Cardiol、Thromb Haemost等知名刊物上。《欧洲心脏杂志》也曾撰文专题报道并高度评价该团队,认为该团队的人才结构、标本库及技术优势将为未来全球心肌病研究做出突破性工作。本研究也是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领域首次由中国团队独立提出的重磅发现,也说明来自中国的心肌病研究团队将在国际学术舞台上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该研究受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16-I2M-1-015)资助。研究得到阜外医院实验动物中心、病理科与影像中心等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亮、宋江平为第一作者,胡盛寿院士为通讯作者。

原始出处:

作者:文韬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在京发布

2019年1月22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联合主办、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编辑部策划、北京专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独家承办的《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发布会在京隆重举行。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国药师协会张耀华会长,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药师协会孟丽华秘书长,人民卫生出版社杜贤总编辑

过节虽好,警惕饮酒“伤心”——谈谈酒精与假日心脏综合征

再过几天就是新年了,身边有些朋友已经进入了假期模式,开始了熬夜、狂欢、饮酒的生活。今天就我们就来谈一谈酒精与假日心脏综合征的关系,同时倡导一下假期的健康生活习惯。

大连医大夏云龙等称,室性早搏时间分布与心功能显著相关

近期,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心律失常事件本身的节律特点同样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并且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心律失常的内在特征。

JAHA: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消融治疗

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患者中,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内膜和心外膜消融术可以改善预后。本研究纳入了1998-2016年诊断的47例(44±16岁)明确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患者(81%)或边界性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患者(19%)。消融的策略是以心内膜底物为靶标,如果急性消融失败或者缺乏心内膜底物才用心外膜消融。最终共完成了81次视频消融手术(平均1.7次/病人),

JACC:新型针管式导管消融方法治疗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术对大部分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VA)是有效的,然而对于部分异位起搏点位于心肌深处的VA来说,常规的心内膜和心外膜方法效果不佳,这类病人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一种能够瞄准深部心律失常位点的新型可伸缩的27G针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本研究纳入了31例之前至少接受过一次失败的导管消融术的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对其进行了新型针管式消融,经过平均每个患者15针治疗后,73%的VT

2019 EHRA共识:无症状心律失常的管理

2019年3月,欧洲心律学会(EHRA)发布了无症状心律失常的管理共识,临床实践中无症状心律失常常见,尽管缺乏专门针对这些无症状心律失常的研究,但许多心律失常仍需要进行正确的诊断,预后评估以及治疗。本文主要针对无症状心律失常的管理提出专家共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