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pus Sci Med:羟氯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抗血小板作用

2024-07-25 潘华 MedSci原创

HCQ在剂量达到RBW的4.6 mg/kg以上时,明显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是广泛的免疫系统失调,导致全身和器官的临床表现。尽管SLE治疗取得了进展,但患者的死亡率仍高于普通人群,其中心血管疾病(CVD)是主要死亡原因。羟氯喹(HCQ)被广泛用于SLE的治疗,已被证明能减少血栓事件和降低疾病活动度。HCQ的抗血小板作用主要通过血小板聚集试验支持,但该试验不具备生理条件。本研究旨在使用总血栓形成分析系统(T-TAS)在模拟生理环境下评估HCQ的抗血小板作用。

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了57名SLE患者。我们使用T-TAS测量患者的10分钟内压力曲线下面积(PL-AUC10)和达到10 kPa的时间(T10),并分析其与HCQ使用的关系。此外,还在健康供体的血样中,通过增加不同浓度的HCQ,测量PL-AUC10和血小板聚集反应。患者按实际体重(RBW)服用HCQ的剂量分为两组(<5 mg/kg和≥5 mg/kg),并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

在本研究中,共纳入了57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其中49名女性和8名男性,中位年龄为44岁(IQR 36-56),疾病中位持续时间为10.2年(IQR 3.3-18.8)。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在血液采集时通过SLE疾病活动指数2000(SLEDAI-2000)评估,中位分数为1(IQR 0-2)。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羟氯喹(HCQ)剂量与血栓形成总量的关系。

首先,我们比较了三组患者的T-TAS测量值,即未使用HCQ的患者(n=18)、HCQ/RBW<5 mg/kg组(n=25)和HCQ/RBW≥5 mg/kg组(n=14)。结果显示,三组之间的PL-AUC10(10分钟内压力曲线下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009)。HCQ/RBW≥5 mg/kg组的PL-AUC10显著低于HCQ/RBW<5 mg/kg组(中位数PL-AUC10分别为283.3和380.4,p=0.001),而未使用HCQ的患者与HCQ/RBW<5 mg/kg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中位数PL-AUC10分别为377.5和380.4,p=1.0)。然而,三组之间的T10(达到10 kPa的时间)无显著差异(p=0.19)。

进一步分析显示,HCQ/RBW与PL-AUC10之间存在相关性(rs=-0.47,p=0.002)。当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HCQ/RBW与PL-AUC10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时,曲线显示PL-AUC10在HCQ/RBW约为4 mg/kg时开始下降,并在约5.5 mg/kg时达到平台。我们定义PL-AUC10最低的三分之一患者为明显抗血小板作用组,该组的PL-AUC10显著低于未使用HCQ的患者(中位数PL-AUC10分别为241.3和377.5,p<0.0001)。通过ROC曲线分析,该定义的AUC为0.93,证明了该定义的合理性。明显抗血小板作用的最佳临界点为HCQ/RBW 4.6 mg/kg,灵敏度为84.6%,特异性为80.8%,AUC为0.83。

在健康供体的血样中,不同HCQ浓度对PL-AUC10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也得到了验证。随着HCQ浓度从0增加到10 µg/mL,PL-AUC10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p值分别为0.037、0.009和0.014)。此外,HCQ对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p值分别为0.016和0.016),但对其他聚集剂(ADP和胶原)的影响不显著。

最后,研究结果显示PL-AUC10与SLE患者的器官并发症、共病、其他药物和自身抗体无显著关联,除了贝利尤单抗(BLM)。BLM的非使用者的PL-AUC10显著低于使用者(中位数分别为357.8和399.5,p=0.020),但这可能是由于BLM非使用者中较多患者使用HCQ剂量≥5 mg/kg所致。因此,BLM对PL-AUC10无显著影响。

SLE患者HCQ剂量T-TAS测量结果的比较

本研究首次在模拟生理环境下,使用T-TAS验证了HCQ的抗血小板作用,并确定了其作用剂量范围。研究结果表明,HCQ在剂量达到RBW的4.6 mg/kg以上时,明显发挥抗血小板作用。T-TAS在评估各种结缔组织疾病的血栓形成风险方面具有潜力,并为未来基于HCQ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心血管疾病预防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原始出处:

Antiplatelet effects of hydroxychloroquine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evaluated by the total thrombus-formation analysis system (T-TAS). Lupus Sci Med. 2024 Jul 8;11(2):e001223. doi: 10.1136/lupus-2024-001223. PMID: 38977356; PMCID: PMC11256038.

作者:潘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2024-07-25 yangchou

    好文章,谢谢分享。

    0

相关资讯

【病例报告】表面改性密网支架治疗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颅内动脉瘤一例

该文报道1例表面改性密网支架置入治疗合并SLE多发颅内动脉瘤患者,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希望为临床医师诊疗该疾病提供帮助。

Ann Rheum Dis .:BCMA-CD19复合CAR T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期开放标签临床试验

cCAR治疗在诱导MFR和清除致病性自身抗体方面对于SLE患者是安全且有效的。

Nature子刊:神经精神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脉络丛和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 ePVS 患病率较高,这表明该人群中存在类淋巴功能损害。

Lancet Rheumatol: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传统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患病率和目标达成情况:一项包括来自 24 个国家的 3401 人的横断面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心血管风险因素的高患病率和控制不佳,尤其在中等收入国家和伴有抗磷脂综合征的患者中,需紧急提高对此风险的认识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治愈”红斑狼疮有望?新研究:CAR-T双靶向疗法结果积极

研究表明同时靶向CD19和BCMA的复合CAR-T细胞疗法(cCAR),有望诱导和消除体内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抗体细胞类型,解决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根本原因”,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