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LSD1酶抑制剂TAK-418可改善自闭症!

2021-03-13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星星的孩子”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理解和爱!

自闭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70%的儿童孤独症患者智力低下,20%智力基本正常,5-10%智力超常。其核心症状主要体现为在社会性和交流能力、语言能力、仪式化的刻板行为三个方面同时都具有本质的缺损。

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广泛性发展障碍疾病。自闭症的病因仍是世界医学的未解难题,与后天家庭教养无关,但目前的研究表明,遗传、感染与孕期理化因子刺激等危险因素可能同孤独症的发病相关。

每年均有新的关于孤独症候选基因的报道,近年来新报道的孤独症候选基因有clock,PRKCBl、CNTN4,CNTCAP2、immunegene、STK39、MAOA、CSMD3、DRD1、neurexinl、SLC25A12、JARDlC、Pax6。

繁多的候选基因表明孤独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即孤独症可能是在一定的遗传倾向性下,由环境致病因子诱发的疾病,环境影响可通过持续的表观遗传功能障碍导致终身残疾的神经发育障碍。

因此,阐明表观遗传机制中持续致病性变化的潜在机制对于开发针对神经发育障碍的新疗法至关重要。

近日,来自日本的一个研究小组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LSD1 enzyme inhibitor TAK-418 unlocks aberrant epigenetic machinery and improves autism symptoms in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 models》的研究论文。

研究结果表明,持续性的表观遗传失调可能是神经发育障碍(例如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病理生理学基础,LSD1酶抑制剂TAK-418可以解除异常的表观遗传机制并改善自闭症症状。

组蛋白H3赖氨酸4(H3K4)甲基化的失调与包括ASD在内的神经发育障碍密切相关。LSD1将单甲基化和双甲基化的H3K4(H3K4me1 / 2)以及组蛋白H3赖氨酸9(H3K9me1 / 2)去甲基化。

赖氨酸特异性脱甲基酶1(LSD1)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使神经发育障碍中基因表达的异常表观遗传控制正常化。孕妇暴露于丙戊酸酯或聚肌苷酸胞苷酸环境中会导致胎儿出生后大脑中基因表达的持续失调以及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类似的的社交和认知缺陷。

TAK-418使在VPA大鼠和poly I:C小鼠中失调的mRNA表达正常化

LSD1通过两种功能调节基因表达:组蛋白去甲基化和活性辅助因子,包括非依赖性生长因子1B(GFI1B),这是造血细胞分化的关键调节剂。

实验结果表明,LSD1酶可以固化神经发育障碍中异常的表观遗传机制,而抑制LSD1酶活性可能是恢复基因表达稳态的主要关键。

TAK-418是LSD1酶的特殊抑制剂

先前的研究分别实验了两种LSD1抑制剂,分别是T-711和T-448,结果表明T-711可调节这两种功能但会引起血小板减少症,而T-448选择性抑制组蛋白去甲基化,血液学毒性较低。

该研究团队了一种新型的T-448型LSD1抑制剂(TAK-418)作为临床候选药物,TAK-418对LSD1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几乎可以使大脑中基因表达水平异常正常化,并在各种具有发育前影响的神经发育障碍的啮齿动物中减轻了ASD样的异常行为。

TAK-418调节完全不同的基因集,以正常化VPA大鼠和poly I:C小鼠中的基因表达

TAK-418还可标准化异常的表观遗传修饰,例如DNA甲基化。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的环境侵害可能会导致持续的表观遗传失调和异常基因表达,而TAK-418对LSD1的抑制作用可能会解锁稳定异常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机制。

TAK-418与VPA大鼠和poly I:C小鼠中的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水平成反比

总而言之,LSD1酶的特定抑制剂TAK-418几乎可以完全使大脑中失调的基因表达正常化,通过失调的整体基因表达正常化而成为神经发育障碍的潜在治疗剂并改善一些类似于ASD的症状,使用TAK-418可使神经发育障碍患者从中受益。

在还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式之前,预防仍是降低自闭症风险的重要措施。在女性怀孕早期,即胚胎神经管形成和发育期,应避免滥用药(特别是抗癫痫类药物),避免病毒性感染,避开冷热温差变化较大的环境以及避免受重大精神刺激和创伤等。

原始出处:

LSD1 enzyme inhibitor TAK-418 unlocks aberrant epigenetic machinery and improves autism symptoms in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 models DOI: 10.1126/sciadv.aba118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0)
#插入话题
  1. 2022-04-17 ms5000000464171069

    加油!孩子们等着呢

    0

  2. 2021-03-13 ATP合成酶

    #自闭症#星星的孩子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理解和爱!

    1

    展开1条回复
  3. 2021-04-08 ms3000001481538891

    抓紧成果转化,我们ASD家长等着救命呢!

    0

  4. 2021-03-14 baby_reader

    深度好文,谢谢分享

    0

相关资讯

孩子被判定为自闭症,家长不要绝望,分享2个好办法!

中国的自闭症发病率为0.7%,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12岁以下的自闭症儿童为200多万。

Science :连续取得进展!张锋等团队开发新技术,为系统性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

人类遗传学研究发现了成千上万个基因座的遗传变异与复杂的人类疾病之间的关联。特别是,对基于三重基因的全外显子测序(WES)的分析表明,存在大量的从头丧失功能的变异,这些变异导致了神经发育病理的风险。

新突破!eLife解析:科学家发现与儿童自闭症相关的新基因!

在我国,约有超过200万0-14岁的儿童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且数量逐年攀升。这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会导致社会交流困难,语言发育落后,以及重复刻板的行为。

Clin Epigenetics :精子中的生物标记物可能与后代自闭症相关

自闭症(ASD)是发生在婴儿时期的一种特殊性精神障碍,又称婴儿孤独症。过去曾经认为,其病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然而,最近《BMC》发布的一项研究却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星星的孩子”有药可治了?低龄自闭症患儿新药被发现

最近,老药“布美他尼”新药性的发现,为自闭症治疗带来了希望。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自闭症青年感觉反应性的生理与神经指标相关

自闭症谱系障碍青少年表现出对轻度厌恶感觉刺激的高度生理唤醒,尤其是HR反应与SOR的脑和行为有关。

拓展阅读

Mol Psychiatr:南方科技大学侯圣陶团队揭示节律光有效治疗自闭症动物模型新机制

该研究首次报道利用40 Hz节律性光刺激治疗手段有效改善自闭症小鼠模型的社交障碍,并揭示了腺苷作为一种新型神经化学介质,通过减少神经细胞兴奋性传递来缓解自闭症社交趋新缺陷。

JAMA Psychiatry: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遗传力在不同性别上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自闭症存在明显的遗传影响,且男女间遗传率存在一定差异:1047649名瑞典儿童中,其中12226名(1.17%)被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 男性的遗传率估计为87.0%,女性为75.7%。

JAACAP:移民母亲的产前压力对儿童自闭症特征的影响

产前压力是母亲移民状态与儿童自闭症特质之间关系的中介。

Mol Psychiatry:环境敏感性的遗传学及其与情绪问题、自闭症特征和幸福感变化的关联

较高的整体敏感性与更大的情绪问题、自闭症特征和较低的主观幸福感相关。敏感性的兴奋和感觉因素也发现了类似的相关模式,但相比之下,审美因素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尽管与情绪问题或自闭症特征无关。

JAMA Netw Open:婴儿期脑部血管间隙扩大与自闭症诊断、脑脊液体积和后期睡眠问题的关联

在发展自闭症的婴儿中,扩大的脑血管周围空间(PVS)在12至24个月间出现,并与更大的额轴外脑脊液(EA-CSF)体积和学龄期更频繁的夜间醒来有关。

JAMA Netw Open:可穿戴生物传感技术预测自闭症精神病住院青少年即将发生的攻击行为

研究发现,通过分析心血管活动、皮肤电活动和运动等生理信号,可以有效预测攻击行为的发生。

患有 ADHD 的 ASD 与单独的 ASD 和 ADHD:儿童和青少年 QbTest 性能和单剂量哌醋甲酯反应的研究

吉尔伯格神经精神病学中心 Gillberg Neuropsychiatry Centre · 2022-04-20

2020 AAP临床报告: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识别,评估和管理

美国儿科学会(AAP,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 2020-01-20

2020 AAN实践指南: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和青少年失眠和睡眠行为紊乱的治疗

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 20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