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肺复苏周2020:少年强则国强,心肺复苏成“救”健康

2020-06-03 健康界 健康界

2020年6月1日,中国心肺复苏周2020线上启动会暨中国心肺复苏学院成立三周年会议顺利召开。

“中国心肺复苏周”倡议心肺复苏(以下简称CPR)培训需全民普及,提议将每年6月1日-7日设为“中国心肺复苏周”,希望通过心肺复苏周的设立,培养民众急救意识,培训更多“第一目击人”,提高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改善我国心源性猝死现状。

本次中国心肺复苏周2020线上启动会暨中国心肺复苏学院成立三周年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刘峰院长主持,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李宗浩会长、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葛均波院士、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执行主席霍勇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郑志杰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向定成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武汉亚心总医院苏晞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教授、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李春洁教授参加了此次启动会。启动仪式环节,所有专家在屏幕前共同做出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的十指相扣掌面向下的手势,宣告“中国心肺复苏周2020”正式启动。

李宗浩会长:倡导急救社会化,CPR-D普及任重道远。

李宗浩会长表示,心脏骤停目前是我们急救常态下面临的最危急的情况之一。中国心肺复苏周的设立与科普活动的开展对公众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医学领域应该积极倡导的事,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和心肺复苏学院会继续将规范、标准的心肺复苏·心脏除颤技术普及。急救社会化是他本人一直提倡的理念,希望通过每年开展心肺复苏周活动,能引起公众对学习心肺复苏和心脏除颤的关注度,推动中国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为中国急救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葛均波院士:提升全民急救素质,从娃娃抓起。葛均波院士认为,儿童在心肺复苏普及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在去年的两会上,他同霍勇教授讨论并提出了“1托6”和“1托7”的计划,即高年级小学生中通过校内一个课时的学习,掌握什么是心脏骤停、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后,回家教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就是“1托6”的概念,如果更好的话还能多教给1位身边人,这就是“1托7”的效果。

在6.1儿童节当天发起心肺复苏周活动,是希望通过少年儿童的力量辐射身边人,从而提高国民整体急救素质,普及心肺复苏技术和理念。今年是开展心肺复苏周的第二年,原计划的许多线下活动由于疫情原因,转为线上形式开展,但是,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开展活动,我们的初衷不会变——希望培养民众急救意识、普及CPR-D的理念,这也是心肺复苏学院成立三年来一直践行的任务。

李春洁教授会议上提到,要知行合一,真正改善中国心脏急救现状。目前,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近55万,但急救成功率不到1%,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因心脏猝死而失去生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捷克——一个总人口仅1000多万的中欧国家,心肺复苏普及率达到了80%,急救救治成功率可达50%。中国心脏急救目前主要面临全民教育普及不够、公共场所AED配置不足以及院前急救系统效率不高的问题,围绕这三个方面,李春洁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方案:

一、广泛开展公众教育,提高急救意识

二、建立中国自己的标准与培训体系

三、依托胸痛中心大力开展CPR-D技能培训

四、提升院前急救系统效率

五、推动城市公共场合AED(PAD) 计划

六、利用互联网探索公众互助急救系统模式

郑志杰教授会议上谈到,要加强心肺复苏培训,目前机遇与挑战并存。心脏骤停生存率与CPR实施率成正向线性关系,但中国旁观者CPR 实施率仅为4.5%。《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简称《健康中国行动》)把居民掌握基本的心脏急救知识和技能纳入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的主要指标之一,这意味着十年后中国具备施行高质量CPR-D技能的人员要达到5000万人,这对我们而言是重大机遇,也是艰巨的挑战。

改变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比例和质量双低的现状,追根溯源还是要加强心肺复苏培训工作,这一点与心肺复苏学院的工作不谋而合。学院一直致力于整合各界资源,建立中国心肺复苏培训标准和培训体系,其打造的WeCan(我能心急救) CPR培训课程已得到全球复苏联盟(GRA)的认可。未来心肺复苏学院将不辱使命,培养更多合格的旁观者,到2030年,将我国心脏急救生存率提升至15%。

会议上,向定成教授表示,心肺复苏无疑是一项全民教育工作。2014年起,广州市胸痛中心学会就开始通过假期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科普教育。但光靠大医院的力量显然不够,未来胸痛救治单元将成为大众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将心肺复苏培训的触角深入社区、乡村基层医院,相信能获得不错的成效。

对此,于波教授认为,真正普及心肺复苏知识的学习还要从学生抓起,心肺复苏周的设立也能督促医生自身对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医务人员的心肺复苏技能不仅要求学会,还要求学好,更要求关键时刻能行。

苏晞教授对于院内人员对急救技能知识的自我教育和宣传的重要性也表示认同。他所在医院成立了CPR培训小组,对全院医务人员包括后勤保障人员定期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并组织演练和考核。在院外培训方面,他们也通过医院开放日、同医院附近商业中心合作等方式积极推动公众学习这项技能。

最后王焱院长表示,厦门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目前AED的配备已不断得到完善,但随之配套的公共急救宣传教育和培训尚不足,这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目前国际公认的CPR标准由美国心脏协会(AHA)制定,期待中国也能出台自己的指南并成立能够颁发资格证书的培训机构,这将对普及工作起到极大作用。

少年强则中国强。正如霍勇教授在总结中表示,心脏骤停时时在发生,除了意识的普及,更需要行动来落实CPR-D的培训,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希望心肺复苏周2020的启动能切实推动CPR-D的普及,早日实现健康2030的目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2019 AHA关于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重点更新——摘要

本文总结了2019 年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心肺复苏 (CPR) 和心血管急救治疗 (ECC) 指南重点更新所解决的关键问题。

2019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读—成人基本高级生命支持和院前急救

美国心脏协会于 2019 年 11 月发表《2019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成人基本/高级生命支持和院前急救》。该指南由数百名国际复苏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工作组,采用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的持续证据评估流程,对新产生的临床循证证据进行审查、评估、讨论和辩论,形成指南更新指导心脏骤停急救工作。该指南对成人心肺复苏中的急救生命链(调度员指导的心肺复苏、心脏骤停中心的建设)、高级生命支持(高级气

Circulation:不同社区院外心脏骤停后路人心肺复苏的实施率和存活预后差异

不同社区院外心脏骤停后的路人心肺复苏的实施和存活率各不相同,在以黑人为主的社区,存活率较低。尽管拉美裔人口是美国增长最快的少数族裔人口,但很少有研究评估拉美裔居民在社区中的比例是否与B-CPR的实施和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有关。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复苏预后联盟Epistry的数据,评估B-CPR的发生率和存活率是否因社区种族而异。根据拉美裔居民的百分比将社区进行分类:<25%、25

暖闻|昆明心肺复苏救人护士:受助希望工程,把爱心传递下去

在昆明街头救下一名中学生的护士杨昆娥,在昆明市民的朋友圈刷屏了,当地媒体和网友称她是云南最美的护士。1月2日7时30分左右,一名中学生在昆明市人民中路突然倒地心脏聚停,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血管病中心外科监护室护士杨昆娥刚好上班路过现场。她毫不犹豫地上前对该名中学生进行了“黄金三分钟”心肺复苏,该学生终于有了心跳并恢复了意识,随后救护车将孩子送到医院抢救,孩子脱离了生命危险。“我从小得到希望工程和

昆明心肺复苏救人女护士回应“不专业”:再来一次还是会上去

一段3分左右的视频,记录了女护士杨坤娥救人全过程,同时也记录了她救人的不专业?这起发生在云南昆明的“心肺复苏救人”事件,因“不在乎被称为杠精”的专业人士者的质疑,让故事又添了故事。1月7日,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封面新闻记者对话杨昆娥。这是质疑声后杨坤娥的首次发声。她说:我不后悔。如果再来一次,我依旧会上去(救人)。“谢谢老师们的关心,我会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杨昆娥(右)在工作中回忆救人上班途

JAHA:心肺复苏过程中吸入纯氧会导致大脑氧化损伤

心肺复苏(CPR)过程中的高氧可能导致线粒体衍生活性氧的氧化损伤,本研究假设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暴露于纯氧会导致大脑高氧、线粒体衍生活性氧种类增加、氧化损伤增加,与暴露于21%氧的患者相比,存活率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