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有真相——无症状也要做肠镜!

2019-03-04 胃肠病 胃肠病

结直肠癌,也就是大肠癌,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等原因,发病率是逐年上升,但是很多人对其缺乏了解,且大肠癌早期也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症状,所以很多患者一经发现多数都已到中晚期,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

直肠癌,也就是大肠癌,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等原因,发病率是逐年上升,但是很多人对其缺乏了解,且大肠癌早期也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症状,所以很多患者一经发现多数都已到中晚期,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

中国肠癌的发病递增速度是世界平均的两倍。40岁以上是肠癌的集中发病群体,但近十年来正在不断年轻化。调查发现,有腺瘤息肉的患者最年轻的只有16岁,确诊为肠癌的仅23岁。30~40岁的腺瘤发现率高达22.1%。而腺瘤息肉是肠癌的主要元凶。

由于大肠癌的潜伏期特别长,早期症状隐匿或没有症状,因而对于高危人群而言,早期筛查(主要是结肠镜)显得尤为重要,无症状的人群也要尽早做一次肠镜检查。

下面两个病例都是无症状体检发现的早期结肠癌

病例一

患者男性,75岁。无明显不适症状,例行肠镜检查。

乙状结肠处发现一枚长蒂息肉,范围约1.5×1.5×1.0cm。



NBI仔细观察发现局部腺管排列紊乱,考虑局灶恶变。



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后,病灶抬举明显,其周围黏膜可见明显的“白斑”。



圈套器下压后切除病灶,切缘距病灶基底约8mm。



钛夹封闭创面。



病理显示绒毛状腺瘤,局灶癌变。



病例二

患者男性,50岁。无明显不适症状,听别人说年纪大了应该做个肠镜检查,故行肠镜检查。

直肠、乙状结肠及升结肠可见多枚广基、带蒂息肉样隆起。其中乙状结肠一枚息肉表面发白凹陷。



NBI观察腺管结构消失,同样考虑恶变可能。



同样圈套器下压后切除病变。病变基底距切缘约1cm。



病变切除后创面。



钛夹封闭创面



病理结果显示息肉癌变。



两个病例皆无明显的不适症状而来行肠镜检查,并且都发现有癌变的息肉,经过内镜下扩大切除,获得治愈。这就是内镜医生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挽救更多的生命!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约80%~95%的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一般经历这个过程:

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



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发现并及时切除掉,以绝后患。

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大多都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直肠指诊或手术中发现的。

所以,肠息肉就是体内的定时炸弹,如不及时发现并切除,早晚会酿成大祸。只要及时做个肠镜,在它恶变之前逮到它,就能有效预防

以下几种情况,无论有无症状,都尽早做一次筛查:


作者:胃肠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 Gastroen Hepatol:亚太区结直肠检查评分是有效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肿瘤风险评估方法

研究认为APCS得分是评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直肠癌风险的有效手段

J Gastroen Hepatol:全谱与标准结肠镜法对肠道病变检查的影响

研究认为全光谱内镜能够显著减少腺瘤漏诊率并减少检查时间,但在在腺瘤检出率方面较标准内镜无显著优势

J Gastroen Hepatol:细化结家族结肠癌史对风险人群的影响

研究认为,家族结肠癌史并非一个笼统的概念,不同年龄段、数量以及亲属类型对结肠风险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

JAMA:结肠镜检查腺瘤与长期结直肠癌风险研究

通过13年的随访,研究人员发现经柔性乙状结肠镜确诊的高级别腺瘤患者其结肠癌风险显著增加,但小于1cm且无显著组织学进展的非高级别腺瘤患者的结肠癌风险与常人相近

GUT:内镜检查后感染风险研究

研究发现,内镜检查后感染的发生率较高,高于之前的预计,不同机构差异显著

J Int Med Res:纳布啡和舒芬太尼用于结肠镜检查的比较: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纳布啡作为围术期镇痛药其疗效与吗啡相当,但其疗效并未在临床试验中直接与舒芬太尼比较。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纳布啡和舒芬太尼在肠镜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确定此适应症中纳布啡的最佳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