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betes:口服胰岛素推迟1型糖尿病发病进程

2012-09-27 生物谷 生物谷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病人体内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会被自身免疫系统破坏。1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 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病人体内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会被自身免疫系统破坏。1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

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体内有两种自身抗体,其中一个是能对抗胰岛素的抗体,那么他们在五年内有50%的风险患上1型糖尿病。近日,瑞典隆德大学教授Åke Lernmark说:现在这一危险性将大大得到控制。有迹象表明,口服胰岛素可以预防或延缓体内有抗胰岛素抗体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发病,Åke Lernmark表示。

在这项横跨1994至2003年的研究中,募集了体内至少有对抗胰岛素的抗体的1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口服胰岛素组或安慰剂胶囊组,起初研究结果是令人失望的,许多口服胰岛素组的人酮安慰剂组一样罹患了1型糖尿病。

不过,随后的研究统计分析表明:那些具有较高水平的胰岛素自身抗体患者中,口服胰岛素后会大大推迟1型糖尿病的发病进程。但没有人知道口服胰岛素是如何抵抗1型糖尿病发生的。

然而,Åke Lernmark 认为,其中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免疫系统逐渐对胃肠道中每天低剂量的胰岛素产生耐受,胰岛素会被当作一个外来物质被免疫系统所排斥。这种推理是基于脱敏效应,所以研究人员认为要再次激起过敏效应就必须逐渐增加胰岛素剂量。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Cell Rep:BCL10是胰岛素抵抗的关键蛋白

高脂肪食物可导致肥胖从而增加了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好地理解身体对高脂饮食可能产生的反应会促进用于治疗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新治疗方法的开发。 近日,研究者了解到BCL10是对游离脂肪酸非常关键的蛋白,游离脂肪酸存在于高脂肪食物中,并储存在体内的脂肪,有损害胰岛素的作用,并会导致异常高血糖。 这项实验研究中,BCL10缺乏的小鼠在喂食高脂肪的饮食时不容易发生的胰岛素抵抗。研究结果将发表在5

Diabetes Care:空腹胰岛素降低或与腰围和体质指数轻微增加相关

  日本一项研究分析了2000年~2009年日本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与代谢性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2DM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降低与腰围(WC)/体质指数(BMI)轻微增加相关。该研究6月4日在线发表于《糖尿病护理》(Diabetes Care)杂志。  研究纳入日本4798例初诊T2DM患者,患者基线空腹胰岛素水平和常规临床检测项目由日本糖尿病临床数据管理

Diabetes Care:代谢标志物改善1型糖尿病预测准确性

  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胰岛细胞抗体(ICA)阳性且代谢异常的人群中,由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衍生的代谢标志物组合可改善1型糖尿病进展的预测准确性。论文于2012年7月11日在线发表于《糖尿病护理》(Diabetes Care)杂志。   此项研究共纳入339例受试者,受试者基线时均伴有ICA阳性、初相胰岛素反应(FPIR)和(或)糖耐量异常。随访受试者至临床糖尿病始发或随访结束(5

T2DM患者口服降糖药失效后应尽快胰岛素治疗

  发表于2012年第6期《中国糖尿病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口服降糖药(OADs)失效后应尽快采用注射胰岛素、加强运动、控制饮食、减轻体重等干预治疗,可明显减少血管并发症发生。   研究选取了住院及门诊患者453例,分为治疗组(232例)和对照组(221例)。治疗组注射胰岛素,严格控制FPG在6mmol/L左右;控制饮食,每日摄入热卡25kcal/kg;每

胰岛素过敏一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58岁,入院前14年,因口干、多饮在外地医院检测空腹血糖13.8mmol/I。诊断为2型糖尿病(T2DM)。先后予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等降糖治疗。 入院前3年,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遂改为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治疗,20d后,出现注射部位皮肤发红,散在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红色皮疹,高出皮肤表面,周围无充血水肿,同时伴瘙痒不适,无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先后改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等

Nat Rev Endocrinol:二甲双胍无法控制血糖水平时怎样选择糖尿病二线药物

二甲双胍是确定了的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是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病变,当二甲双胍无法控制血糖时该怎么选择二线药物呢?目前还没有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来帮助临床医生选择二线治疗药物,不过最近发表在Lancet上的两个跨国,开放性临床试验向我们阐明了选用不同二线治疗药物的利与弊。第一个实验是欧洲的艾塞那肽实验 (EUREXA),该实验比较了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和第三代磺脲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