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izophr Bull: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MKL1被发现

2014-12-11 MedSci MedSci原创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常见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包括:阳性性状,阴性性状,认知症状和情绪紊乱。由于病因复杂,反复发作以及大多在青壮年发病,精神分裂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同时也给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精神分裂症影响了全球大约1%的人口。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力高达0.8左右,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随着众多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Genome-wi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常见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包括:阳性性状,阴性性状,认知症状和情绪紊乱。由于病因复杂,反复发作以及大多在青壮年发病,精神分裂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同时也给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精神分裂症影响了全球大约1%的人口。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力高达0.8左右,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随着众多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在不同人群中的开展,人们已经鉴别到许多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易感基因。然而,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机制到目前仍不清楚。

关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机制,目前有两个假说:Common Disease-Common Variants (CD-CV)和Common Disease-Rare Variants(CD-RV)。基于这两个假说,目前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研究大多集中在病例-对照研究和家系分析上。病例-对照遗传相关分析主要鉴别效应较小的常见遗传变体(Common Variants),而家系研究则主要侧重在效应较大的低频遗传变体(Rare Variants)。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罗雄剑课题组通过与国际同行合作,对来自于病例-对照(N=32,143)和家系(N=6,289)的遗传数据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分析,发现MKL1基因内的遗传变异在病例-对照和家系精神分裂症样本中都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表达分析表明,MKL1基因在小鼠和人类大脑中高度表达。进一步的蛋白相互作用分析揭示MKL1与另一个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GSK3B有蛋白相互作用。

这些结果首次揭示MKL1基因可能是个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基于MKL1基因内的遗传变异在病例-对照和家系样本中都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及MKL1基因在神经系统发育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结果支持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同时也为进一步阐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机制和致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关研究论文Common Variants in the MKL1 Gene Confer Risk of Schizophrenia 发表在国际知名的精神病学研究期刊Schizophrenia Bulletin上。该研究得到了昆明动物所百人计划项目支持。

原始出处:

Luo XJ, Huang L, Oord EJ, Aberg KA, Gan L, Zhao Z, Yao YG.Common Variants in the MKL1 Gene Confer Risk of Schizophrenia. Schizophr Bull. 2014 Nov 7. pii: sbu156.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tem Cell Reports:精神分裂患者儿茶酚胺类递质分泌增多

最近,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kaggs药学和制药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发现来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经元可分泌更高数量的三种神经递质,这三种神经递质与一系列精神疾病有广泛关系。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9月11日的Stem Cell Reports杂志,是向了解精神分裂症化学基础的重要一步,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的、严重的脑部疾病,影响

Lancet Psychiatry:精神分裂症环境风险评估

双胞胎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大规模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试图探寻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遗传因素,并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和努力,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并不能适用于大多数人群,仅在个别人群中才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即在于,评估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疾病的发生、疾病的严重程度、社会经济学效益)决定因素中的权重。 研究方法: 在这项平行研

眼睛活动可判断精神分裂症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日本一个研究小组近日宣布,通过检测眼睛的活动,还可以判断人是否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这一发现将有望促进开发出精神分裂症早期诊断新方法。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度精神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可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精神疾病的客观诊断非常困难,不同医生也许会诊断出不同的结果,也难以通过具体的检查数值向患者和家属进行说明。

早老性痴呆症或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早老性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症)与精神分裂症的病变发生在同样的大脑区域,证实了此前对这两种疾病相关的猜测,将有助于探索它们的发病机制。 早老性痴呆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精神分裂症则属于功能性精神障碍,目前科学界对两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无定论。有研究人员推测,尽管这两种疾病的症状几乎完全不同,但它们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关联。 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

J Psychiatr Res: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前瞻记忆能力已出现早期缺损

前瞻记忆是指记得未来要做某项任务的能力,分为基于时间(比如在特定时间参加会议)和基于事件的(比如记得见到同学的时候带个口信)的记忆能力。对前瞻记忆的研究开始逐渐关注健康老年人和有精神疾患的病人,包括精神分裂症患者。前瞻记忆的缺损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困难,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和治疗依从性。较之一般回溯性记忆,前瞻记忆的认知功能结构比较复杂,依赖于其他认知功能如回溯性记忆、工作记忆、注意力和认知灵活性

NCAM1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遗传易感性可能相关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病因复杂的重症精神疾患。目前,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存在多种假说,包括神经递质假说、神经元连接假说、神经发育假说及神经细胞膜磷脂代谢异常假说等,但这些假说迄今都不能完全解释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复杂性。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姚永刚研究组张文博士等针对我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了介导神经元连接的神经细胞粘连因子1(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