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早期心律控制治疗给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带来的临床益处

2021-09-18 Nebula MedSci原创

有心衰体征或症状的患者确诊合并房颤后 1 年内开始心律控制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益处

即使采用了当下的最佳治疗,很多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患者仍会发生血管并发症。因此,我们需要予以这些患者额外的治疗以减少这些并发症,特别是对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

Rillig等研究人员对随机EAST-AFNET4试验(早期治疗房颤预防卒中试验)进行了预定的亚分析,以评估系统的、早期心律控制治疗(ERC,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射频消融)相比常规治疗(允许心律控制治疗以改善症状)对该试验心衰患者的两项主要终点和部分次要终点的影响。

本次分析共纳入了798位患者(300位[37.6%]女性,中位年龄 71.0岁,785位有LVEF数据)。大部分患者(n=442)为LVEF保留的心衰(LVEF≥50%; 平均LVEF 61±6.3%),其他患者为中等射血分数范围的心衰(n=211; LVEF 40%-49%; 平均LVEF 44 ± 2.9%)或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n=132; LVEF<40%; 平均LVEF 31±5.5%)

不同亚组分析的主要终点的累积发生率

中位随访了5.1年后,随机分至ERC组的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卒中、因心衰加重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的复合主要终点的发生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患者(94/396,5.7/100患者·年 vs 130/402,7.9/100患者·年;风险比[HR] 0.74 [0.56–0.97]; P=0.03),而且该差异不随心衰状态的改变而改变(P=0.63)。

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变化

ERC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发生了71例(17.9%)和87例(21.6%)主要安全性终点事件(死亡、卒中或与心律控制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HR 0.85 [0.62–1.17]; P=0.33)。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所改善(第2年时的LVEF:ERC组 5.3±11.6%, 常规治疗组 4.9±11.6%, P=0.43)。最后,ERC还改善了死亡或因心衰恶化住院的复合结果。

综上,有心衰体征或症状的患者确诊合并房颤后 1 年内开始心律控制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益处。

原始出处:

Andreas Rillig, et al. Early Rhythm Contro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Heart Failure. Circulation. 2021;144:845–858. 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21.056323

作者:Nebula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2021-09-18 14682f06m67暂无昵称

    受教了

    0

相关资讯

J Clin Oncol:依鲁替尼治疗可明显增加CLL患者的房颤、出血和心衰风险

依鲁替尼治疗可明显增加CLL患者的房颤、出血和心衰风险

JAHA: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房颤情况分析

ICH患者AF患病率和OAC的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增加。病前使用OAC与ICH后不良结局相关,因此,在AF患者开始或继续OAC治疗之前需要更好地识别ICH风险。

Lancet Neurol:当房颤遇上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还能不能口服抗凝治疗?

当房颤遇上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还能不能口服抗凝治疗?

Stroke:华法林和4种直接口服抗凝剂对房颤患者痴呆风险的影响有何不同?

在这个庞大的亚洲房颤人群中,总体上,DOAC具有与华法林相似的痴呆风险。在65至74岁或有卒中病史的人群中,DOAC似乎比华法林更有益。对于特定的DOAC,与华法林相比,只有依度沙班与更低的痴呆风险相

ESC 2021丨马长生教授:预期ETNA-AF中国研究结果将与国际一致,艾多沙班在大多数房颤患者中具有优势

ESC 2021大会上多项ETNA-AF研究结果发布,一起来看下我国房颤抗凝的现状吧。

Neurology:房颤、卒中和无症状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AF与广泛的脑血管病变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是否可以将脑血管MRI标志物添加到当前的治疗指南中,以进一步个性化AF患者的抗凝治疗,并进一步归纳AF与脑血管疾病以及痴呆之间关联的潜在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