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浙江大学张龙实验室发表论文揭秘起始肿瘤转移的关键原因

2017-05-04 佚名 生物帮

2017年4月26日,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张龙实验室题为“FAF1 phosphorylation by AKT accumulates TGF-β type II receptor and drive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的文章,文章阐释了发挥肿瘤抑制功能的TGF-

2017年4月26日,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张龙实验室题为“FAF1 phosphorylation by AKT accumulates TGF-β type II receptor and drive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的文章,文章阐释了发挥肿瘤抑制功能的TGF-β信号是如何被扭转为促进肿瘤转移的驱动力的这一亟待回答的问题。本文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生谢枫,金珂和邵丽,张龙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肿瘤转移是导致癌症病人死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多达90%的实体瘤患者死于肿瘤转移。转移生长因子β (TGF-β)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TGF-β在早期癌变中抑制肿瘤生长,而在后期肿瘤发展过程中则转变成一个肿瘤促进因子。TGF-β在肿瘤发展后期如何转变成为促癌因子? 这些转变是否与其他原癌信号的影响有关等都是研究肿瘤转移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解答将为后期肿瘤转移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作为TGF-β 配体结合的第一个分子,TGF-β的II型受体(TβRII)除了激活经典的SMAD通路,还可以通过磷酸化或与信号中间体结合激活包括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AKT等在内的非经典SMAD信号通路。在乳腺癌晚期,高水平TGF-β诱导的侵润性和转移性和过度激活的PI3K/AKT信号密切相关。然而两者之间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目前对细胞膜上TβRII代谢的机制研究得较少,特别是TβRII蛋白水平的变化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也没有一致的观点,暗示其在早期和晚期肿瘤中的不同作用或者其他原癌信号对其功能产生了影响。

本文章从研究受体的结合蛋白入手,发现TβRII受到FAF1这个接头蛋白的严密控制。FAF1通过招募VCP和E3连接酶复合物限制了细胞膜上TβRII的水平。由于极低的TβRII就能保证持续不断地磷酸化TβRI从而发挥SMAD介导的正常功能,这种调节方式既保持了下游SMAD信号的正常传递,又防止了TβRII的过度激活。而在肿瘤发展后期,尤其是当肿瘤响应刺激或者接受诱导获得AKT的激活后,FAF1的特异性丝氨酸位点会被AKT磷酸化从而脱离细胞膜并丧失上述功能,导致膜上TβRII的水平上调,激活SMAD和非经典SMAD信号通路,促进肿瘤转移。另一方面,AKT又能阻断SMAD介导的细胞周期调控,因而TGF-β/SMAD能快速地被扭转成为促进肿瘤转移的驱动力。

此项研究不仅发现了调控细胞膜上TβRII蛋白代谢的分子机制,而且解释了在恶性肿瘤细胞中AKT如何通过FAF1逆转TGF-β信号促进肿瘤转移的原因,对临床预防肿瘤恶化和抗癌药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原始出处:

Feng Xie, Ke Jin, Li Shao,et al.FAF1 phosphorylation by AKT accumulates TGF-β type II receptor and drive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Nature Communications 8, Article number: 15021 (2017)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Nature子刊:挑战常规!提出肿瘤转移新理论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纳米系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证实关于一些癌细胞如何发生转移的一种不同寻常的理论上取得重大进展。他们的发现可能导致人们开发出新的治疗策略阻止黑色素瘤扩散。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maging of Angiotropism/Vascular Co-Option in a Murine Model

Nature子刊:小分子RNA基因疗法有望防止肿瘤转移

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真正的头号致死原因并不是乳腺肿瘤本身,而是癌细胞转移到其他器官而导致的器官衰竭。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癌细胞转移对于乳腺癌治疗和康复来说至关重要。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们合作发明了一种使用小分子RNA的基因疗法,有望阻止乳腺癌细胞转移,这项成果发表在了最近的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我国

Cancer Cell:肿瘤转移背后的“秘密”(曹雪涛院士又发文)

本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与博士生刘洋在Cancer 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特征与作用》文章,首次提出了包括免疫抑制、炎性、血管生成及通透性、淋巴管生成、亲器官性和重编程在内的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六个特征,为深入认识肿瘤转移机制提出了新观点。曹雪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今年已相继在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PNAS、Cance

Cancer Cell:曹雪涛院士发文-肿瘤转移背后的“秘密”

曹雪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今年已相继在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PNAS、Cancer Cell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1月14日,曹雪涛院士与博士生刘洋在Cancer Cell(影响因子23.214)上发表了一篇题为“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e-metastatic Niche”的Perspectiv

Cancer Cell:细胞外囊泡是肿瘤转移中的通讯介质

12月12日,来自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Cancer Cell上发表了一篇题为“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Cancer: Cell-to-Cell Mediators of Metastasis”的Perspective文章,介绍了肿瘤细胞外囊泡及其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肿瘤分泌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介导在局部和远处

Cancer Cell:细胞外囊泡是肿瘤转移中的通讯介质

12月12日,来自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Cancer Cell上发表了一篇题为“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Cancer: Cell-to-Cell Mediators of Metastasis”的Perspective文章,介绍了肿瘤细胞外囊泡及其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肿瘤分泌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介导在局部和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