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W 2023:意大利真实世界研究评估VDZ治疗炎症性肠病的长期有效性

2023-05-15 消化界 消化界

今日为您带来:VDZ治疗炎症性肠病的长期有效性——一项来自意大利的真实世界研究。

美国消化疾病周(DDW)是世界上最大和最负盛名的GI专业会议。DDW是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美国胃肠病学会(AGA)、美国胃肠内窥镜学会(ASGE)和消化道外科学会(SSAT)4个协会联合主办,是国际消化系统疾病领域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会议及展览会,每年都吸引约15,000名来自世界各地该领域杰出的医师、研究员和学者。世界顶级专家将就胃肠病学、肝病学、内镜学和胃肠外科等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深入探讨。

2023美国消化疾病周(DDW2023)于5月6日至9日(当地时间)在芝加哥McCormick Place举行。今日为您带来:VDZ治疗炎症性肠病的长期有效性——一项来自意大利的真实世界研究

图片

摘要

维得利珠单抗 (VDZ) 的真实世界研究通常受到样本量小和随访时间短的限制,并且仍然缺乏关于反应预测因子的知识。该研究旨在评估 VDZ 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确定精准医学的临床特征。

意大利维得利珠单抗长期有效性 (LIVE) 研究包括从 2016 年 4 月至 2017 年 6 月在意大利 IBD 研究小组的 47 个中心开始使用 VDZ 的 CD 和 UC 患者 (pts)。对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至 2019 年 6 月。主要终点是 12 个月 (mo) 时的无皮质类固醇临床缓解 (SFCR)。次要终点包括持久性和安全性。可解释的人工智能 (XAI) 模型 (XGBoost) 用于预测 12 mo-SFCR。为了评估模型性能,采用了 F1-score。

研究招募了 1,111 名患者(564 CD,547 UC)。基线时,平均年龄和病程分别为 47.7 (±16) 和 11.8 (±9) 岁;256 (23%) 名患者是生物制剂初治的。193 (34.3%) 和 178 (31.6%) 名 CD 患者以及 205 (41.9%) 和 215 (42.6%) 名 UC 患者报告了 SFCR(临床缓解 + 前 3 个月未接受类固醇治疗),分别为 12 和 24 mo(所有 p=ns)。12 个月和 24 个月的累积治疗持续性分别为 73.3% 和 67.3%。与有生物经验的 CD 患者相比,bionaïve 患者的持续时间明显更长 (p=0.04),但在 UC 中没有。230 名患者 (20.8%) 经历了至少 1 次不良事件 (AE),导致 58 名患者 (5.2%) 退出 VDZ;最常见的 AE 是感染。训练有素的机器学习 (ML) 算法用于预测 12 mo-SFCR。为了最小化不平衡数据集引入的偏差,引入了数据增强技术(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SMOTE)。预测模型的准确度(F1得分)为0.85。为了探讨预测结果的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了Shapley加性预测(SHAP)。图1显示了8个最佳特性,按层次列出,以及它们对结果的平均影响。图2显示了每个特征所取的值如何有助于预测12个月的SFCR(靠近0线的点预测SFCR)。无抗肿瘤坏死因子暴露、男性和无基线类固醇治疗是最重要的变量。

图片

图1

图片

图2

在这项初步分析中,大约1/3的VDZ治疗患者达到了12个月的SFCR。通过ML,研究人员确定了SFCR最重要的预测因素,并估计了它们对SFCR的影响:XAI是精准医学中一个很有前途的工具,因为它有助于协调复杂的模型和数据的生物学解释性。

作者:消化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JCC:新的病理变化和治疗靶点,克罗恩病肠系膜白色脂肪组织褐变!

本项研究证实白色脂肪细胞褐变是CD患者htMAT的一种新发现的病理变化,也是一个可能的治疗靶点。

IBD:沙利度胺对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疗效和耐受性分析

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一般可以表现为腹痛、血肿等症状。血性腹泻是炎症性肠病的主要症状。

IBD:炎症性肠病的住院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炎症性肠病(IBD)为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本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WJP:维生素D疗法对儿童炎症性肠病有益

维生素D治疗对儿童和青少年IBD患者25(OH) D3、钙和炎症因子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Cell Res: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书等团队合作发现来自炎症性肠病风险位点的lncRNA维持肠道宿主共生稳态

该研究揭示了非编码遗传元件与IBD之间的关联机制,首次揭示了IBD相关lncRNA在肠道稳态和炎症中的作用。

Cell Research:研究发现炎症性肠病(IBD)的新型易感基因及其致病机制

该研究鉴定了Carinh作为靶向IL-18精准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敏感标志物,提出精准治疗IBD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