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严重肢体缺血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动脉病理变化

2018-10-30 MedSci MedSci原创

严重的肢体缺血(CLI)是外周动脉疾病(PA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CLI患者膝盖上和膝盖下标本的PAD病理变化。本研究共纳入了95例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121个截肢标本,其中75例患者存在CLI,截肢标本的股动脉和腘动脉(FEM-POP)与膝下动脉(INFRA-POP)被单独进行病理分析。最终共分析了299条动脉,在239条来自CLI患者的动脉中,动脉粥样斑块在FEM-POP中更

严重的肢体缺血(CLI)是外周动脉疾病(PA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CLI患者膝盖上和膝盖下标本的PAD病理变化。

本研究共纳入了95例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121个截肢标本,其中75例患者存在CLI,截肢标本的股动脉和腘动脉(FEM-POP)与膝下动脉(INFRA-POP)被单独进行病理分析。最终共分析了299条动脉,在239条来自CLI患者的动脉中,动脉粥样斑块在FEM-POP中更常见(67.6% vs 38.5%),在这239条动脉中,165 (69%)条存在≥70%的狭窄,慢性管腔血栓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显着的动脉中更常见(OR: 16.7; p = 0.0002),在INFRA-POP更常见(OR: 2.14; p = 0.0041)。急性血栓栓塞在INFRA-POP中更少见(OR: 0.27; p = 0.0067),有170条动脉存在中层钙化。

研究结果显示,严重的肢体缺血动脉的病理表现呈进展性,膝下动脉尤为明显,提示外周动脉疾病向肢体缺血是一个进展的过程。

原始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Heart:肺动脉瓣置换术后的室性心律失常研究

有相当多一部分的室性心律不齐(VA)在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TC-PVR)或外科肺动脉瓣置换术(S-PVR)后患者中是缺乏评估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比较和评估接受TC-PVR或S-PVR治疗的先心病患者在VA表现上的差异。本研究纳入了2010-2016年UCLA医学中心的接受TC-PVR或S-PVR治疗的先心病患者,主要终点事件是非手术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最终共纳入了302名患者(TC-PVR, n

盘点:JACC十月第四期研究一览

1. 完全性血运重建的非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远期死亡率更低DOI: 10.1016/j.jacc.2018.07.089http://www.onlinejacc.org/content/72/17非ST段抬高型心梗(NSTEMI)患者有很大一部分会出现多血管病变(MVD),完全性的血管再生在其中起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纳入了2005-2015年伦敦的37491名NSTEMI患者,有21857名(

JACC:经皮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在低外科风险患者中同样安全有效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在低外科风险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安全有效,并发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30天死亡率为零。

JACC: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神经并发症的比较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神经并发症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开展在低外科风险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已经越来越普遍。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SURTAVI临床试验中的神经并发症。本研究将中度外科风险有临床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平均年龄79.8 ± 6.2岁,n=1660)1:1随机分至经皮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组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SAVR)组。分析结果显示,早期(术

JACC:经皮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原发性凝血障碍和主要出血并发症

围手术期和晚期(>30天)出血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持续性原发性凝血障碍对晚期主要或危及生命的出血并发症(MLBCs)的影响。本研究中的出血事件是由VARC-2标准评估,持续性原发性凝血障碍定义为腺苷二磷酸的封闭时间(CT-ADP)>180s。在372名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30天的患者中,有42名(11.3%)患者发生了MLBCs,MLBCs的主要来源是胃

CLIN CHEM:分析蛋白质组学发现的标志物和验证肝素给药对心血管生物标志物分析的混淆效应

一些血浆蛋白被认为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标志物,但在独立的患者队列中情况却并非如此。这可能与药物对血浆蛋白浓度的干扰有关。研究人员使用蛋白质组学来鉴定血浆蛋白,这些蛋白的浓度随肝素的使用而改变,因此在使用肝素的情况下,它们作为生物标志物的评估可能会出现混淆。 研究人员使用了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根据等压标签和nano-LC-MS / MS分析量化几百种蛋白质,个体血浆样本来自9例血管内超声随访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