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掀起百姓个性化医疗新时代

2017-12-26 刘映 新华网

工信部、国家卫计委等十二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通知,将“3D打印+医疗”内容列为重点任务之一。

2017年岁末,艰难发展多年的3D打印技术迎来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十二部门于近日联合印发《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将“3D打印+医疗”内容列为重点任务之一。针对医疗领域个性化医疗器械(含医用非医疗器械)、康复器械、植入物、软组织修复、新药开发等需求,推动完善个性化医用增材制造产品在分类、临床检验、注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研究确定医用增材制造产品及服务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医保支持标准。业内专家认为,目前已率先在人工关节、人工椎体等骨科领域使用的3D打印技术,未来将拓展到更多医疗领域,掀起百姓个性化医疗新时代。

3D打印“私人定制”让骨科手术治疗更精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以及“低头族、暴走族”人群的不断攀升,膝关节、颈椎腰椎等疾病患病率也快速增加。而膝关节是人体骨骼中最大且结构最复杂的重要关节,也是损伤机会较多的敏感部位。一旦膝关节出现关节炎等病症,便会直接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为基础,将材料逐层堆积制造出实体物品的新兴制造技术,是制造业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的探索和临床实践,特别是将3D打印技术用于膝关节骨缺损治疗、股骨头坏死、颈椎腰椎疾病等骨科领域,帮助很多无法正常行走的患者重新“走回”健康生活。

在国内率先将3D打印技术引入膝关节临床治疗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骨关节外科王韶进教授表示,关节损伤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程度或轻或重,而因缺血而导致股骨头坏死的病例近年来也逐渐增多。回想起2013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骨关节外科公开的国内首例“3D打印”膝关节骨缺损治疗术病例,王韶进仍颇为感慨。他表示,传统的骨关节假体和植入物都是成批制造、固定型号的,而每个人的骨骼形态都不相同,假体和植入物很难做到与每个人匹配。在得到患者同意后,医生对骨缺损部位进行了CT扫描,根据扫描数据建立了数字模型,然后以钛合金粉为原料利用3D打印技术为患者“量身定制”了骨缺损填充金属垫块。之后,王韶进主刀进行了手术,术后两周患者就能自由步行,再两周后,患者就出院回家,经过术后3个月回访,患者情况良好。王韶进说,“3D打印技术实现了植入物的个体化,由人骨适应假体变为假体适应人骨,减少了骨丢失。3D打印技术是制造业的革命,也将为医学界带来革命性的进展,而个体化无疑是骨科治疗的一个发展趋势。”

让3D打印惠及更多患者还需更多政策“落地”

从201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注册批准了我国首个3D打印人体植入物——人工髋关节产品以来,目前CFDA已批准三个3D打印产品,包括髋关节置换植入物、脊柱椎间融合器及人工椎体。与传统制造工艺相比,新技术、新工艺的金属3D打印产品生产成本较高,涉及到许多基础研究,要做临床试验,并完成注册流程,科研投入很大且周期较长。这是否意味着老百姓骨科疾病治疗的成本增加呢?

沈阳市骨科医院孙竹清教授表示,在骨科手术上,3D打印技术的出现已解决不少疑难杂症,临床需求持续增长。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骨科模型后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麻醉时间也将缩短,在解决患者痛苦、恢复正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切实的效果。不过与当前我国普遍使用的进口产品相比,其价格可以低近一半。

天津医院脊柱外科苗军教授表示,3D打印技术最突出的两项功能是打印模型,可提前对未知的手术风险进行精准的分析;打印假体,可替换病变损坏的人体结构。在一些脊柱外科的复杂手术中,3D打印可帮助专家制定最佳的手术方案,实现“一体化”治疗,大大降低手术风险和医疗成本,让患者更为受益。

尽管我国研发3D打印人工髋关节在国际上起步较早,但3D打印植入物的注册审批流程相对较长,尚缺乏针对3D打印技术的相关监管办法,如收费标准、手术水平良莠不齐、资格认证等管理办法仍不明晰。

2017年12月5日,CFDA发布了3D打印医疗器械制造指导意见,为医疗设备制造商提供有关3D打印技术方面的建议,同时还指出制造商在提交3D打印医疗设备审批时需包含的内容,包括对各种3D打印方法的思考、设备设计、功能、耐用性测试及质量系统要求。这是继去年5月CFDA发布针对医疗制造商的3D打印草案指南之后的又一促进3D打印医疗设备进一步发展的举措。同时,这也体现出国家对3D打印这一重要新兴技术的重视和实践。

事实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已纷纷将3D打印(增材制造)作为了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培育,制定了发展增材制造的国家战略和具体推动策略,力争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除美国外,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也制定并推出了各自的3D打印发展战略规划。

王韶进表示,让3D打印惠及更多患者,还需更多政策及管理方面的“落地”。

作者:刘映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市场未成型,3D打印如何开启个性化精准医疗新模式?

3D打印的定制化将起到医学导航的作用,对推进精准医疗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捷诺飞发布的国内首个商品化3D打印肝单元推进了3D打印人工组织器官和新药筛选的研发进程;蓝光英诺发布的全球首台3D生物血管打印机让我们惊叹不已;青岛尤尼假肢3D打印机首秀人民大会堂,聚焦3D打印在残疾人辅助器具技术创新的引领和应用。近日,许多国内3D打印医疗案例的成功实施,也无疑给那些对3D打印这个医疗新手段持怀疑态度的人打了

精准定位为耐药性癌症治疗提供了新认识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癌症登月计划”研究人员正在推进新的生物技术,研究免疫治疗和表观基因组分析。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Fabian V. Filipp教授正在进一步研究精确癌症靶点和个性化医疗。Filipp教授绘制了黑色素瘤的的基因全景并发现了一种可以有效应对致死性皮肤癌的药物,已经证实了控制癌症的表观遗传的主要调节因子,研究结果发表在杂志《Oncotarget》、《Cancer Metastasis

个性化医疗时代的双生花:伴随诊断和靶向治疗药物

个性化医疗时代,靶向治疗和伴随诊断作为提供个性化治疗最重要的两个工具,就像是一对双生花。所谓伴随诊断就是与特殊药物/治疗相关联的诊断试验,使用的相应药物就是伴随药物。从某种意义来说,药物治疗的变化催生伴随诊断,伴随诊断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药物研发。伴随诊断的两种分类一般来说,伴随诊断试验有两组,一组是售后试验,即在药物流入市场后对药物使用说明开发或增加的试验;另一组就是共同开发的伴随诊断,在这种情况下

Nature:个性化治疗淋巴癌新方案:快速发现鉴别肿瘤新抗原

新抗原能够激发T细胞强效的杀死癌细胞的能力,并且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比较小。为下一步特异性的杀死癌细胞,开发个性化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Nature Immunology:急性淋巴白血病中STAT5激活程度与疾病发展密切相关

最后,从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样本中分析显示,STAT5相对于与IKZF1和NF-κB表达的比例越高的病人,其疾病的严重程度更糟。因此,STAT5在开始表现B细胞抗原受体前体的前B细胞中的高表达,导致了NF-κB和IKAROS等正常转录因子的不平衡促进了癌变的发展,而此不平衡程度是疾病严重程度的估计和诊断基础,对于整体生存期和疾病的缓解期间的检查有重要作用。未来可能因此开发针对STAT5的

Mol Cancer Res:基于组学信息的人工智能可用来预测药物敏感性

近来基于细胞系或者PDX模型的大规模药物基因组试图揭示组学特征与药物之间的联系,旨在得到与肿瘤病人匹配的药物。由于数据的复杂性及高维度的特性使得这种以数据为导向药物筛选困难重重,因此,研究人员希望机器可以从组学数据中学习新的信息特征来预测药物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