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华人学者千里挑一,找到脑瘤致命基因突变

2017-08-15 佚名 药明康德

随着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奋斗在前沿的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它的无限应用潜力。上周,我们报道了两则相关的新闻:张锋教授协助的一项研究使用CRISPR技术,寻找到了一个与癌症免疫疗法相关的基因;杨璐菡博士的团队则使用该技术,让猪体内的内源性病毒序列失活,解决了异种器官移植的一大难题。

随着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奋斗在前沿的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它的无限应用潜力。上周,我们报道了两则相关的新闻:张锋教授协助的一项研究使用CRISPR技术,寻找到了一个与癌症免疫疗法相关的基因;杨璐菡博士的团队则使用该技术,让猪体内的内源性病毒序列失活,解决了异种器官移植的一大难题。


▲本项研究的负责人之一Sidi Chen教授(图片来源:耶鲁大学)

今日,来自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Sidi Chen教授团队与瑞士的Randall Platt教授课题组合作,用CRISPR技术,成功找到了导致胶质母细胞瘤的关键基因突变。这项研究发表在了《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恶性脑肿瘤,极难治疗。据估计,在确诊后,约一半的患者只能活上1-1.5年。不幸的是,我们非但没有治疗这种疾病的好方法,甚至连它背后的原因都没有摸清。目前,生物学家们知道有超过223条基因和这个疾病有关。但我们不知道哪几条基因,或者是哪些基因的组合会导致这些癌症。这也是Chen教授团队的研究重点。

在耶鲁大学,Chen教授的研究重点在于开发新型工具,并将它们应用于下一代的癌症遗传学、基因组学、以及系统生物学。这些工具有助于解决癌症病发、进展、转移等一系列问题,并可以为潜在的治疗方案提供洞见。


▲该研究的筛选手段(图片来源:《Nature Neuroscience》)

为了寻找到会导致胶质母细胞瘤的基因突变,Chen教授团队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筛选手段。首先,他们在数据库中找到了人类脑癌中常见的基因突变,并由此构建了一套sgRNA库,用于CRISPR编辑。随后,他们使用了腺相关病毒(AAV)技术,将这些能突变特定基因的系统引入到了小鼠脑内。之后,他们观察这些小鼠是否会出现胶质母细胞瘤的症状。由这些发病的小鼠,研究人员能反推出哪些基因突变会诱发这种致命脑瘤。

如他们所料,不少小鼠都出现了胶质母细胞瘤。对于这些大脑组织的后续测序分析,研究人员们发现一些基因突变特别常见。Pten、Nf1、B2m、Trp53等参与到细胞周期、免疫调控、以及DNA修复与复制的基因,突变的频率更是要超过70%。这些结果表明了这些基因在胶质母细胞瘤的病发中或许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些基因突变在组织样本中很常见(图片来源:《Nature Neuroscience》)

由于CRISPR技术的高效和精准,研究人员能够一次让多条基因产生突变。这也让他们得以分析不同的基因突变组合在胶质母细胞瘤里的影响。在分析中,研究人员一共评估了超过1500种突变组合。其中,B2m–Nf1、Mll3–Nf1、以及Zc3h13–Rb1这些基因组合被认为是诱发脑瘤的主要共同驱动因素。

除了找到潜在的致癌因素外,这项研究还为治疗提供了洞见。研究人员想要知道,这些基因突变是否会影响脑瘤的治疗。因此,他们为不同的突变小鼠进行了替莫唑胺(temozolomide)化疗,观察这些小鼠的治疗成效。实验发现,带有Zc3h13或Pten突变的小鼠,对化疗的反应尤其差。这或许能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如果患者体内带有这些突变,医生就应当考虑化疗外的治疗方案。


▲胶质母细胞瘤这种顽疾,有望迎来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我们已经对人类癌症基因组进行了测序,有数千个新基因突变和癌症联系到了一起。但是之前还很难证明哪些基因,或者哪些基因组合真正导致了癌症,”Chen教授说:“如今,我们能利用这些信息,来决定哪些药物最有可能对单独的患者带来好的疗效。这离个体化癌症治疗又近了一步。”

我们祝贺Chen教授课题组的成果顺利发表,也祝愿他们的工具能帮助找到更多治疗癌症的新靶点,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
原始出处:
Feng Zhang,Randall J Platt,Sidi Chen.et al.AAV-mediated direct in vivo CRISPR screen identifies functional suppressors in glioblastoma.Nature Neuroscience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山东微山9岁女孩患脑瘤离世,捐出器官至少可挽救3名病患

3月26日下午,山东微山的9岁女孩珍珍患脑瘤救治无望,家人含泪目送她离去。此前,孩子父母做出了无偿捐献孩子器官的决定。下午2点53分,珍珍的生命被定格。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手术,医生从珍珍体内摘取了一个肝脏、两个肾脏和一对角膜,这些器官被紧急送往江苏省人民医院。珍珍的器官将在16-24小时内进行移植,至少可以挽救3名亟待救助的患者和他们濒临破碎的家庭。这是我市第二例儿童器官捐献。“只要能帮助别人,能捐

历经4小时手术,上海援疆医生为莎车女孩摘除巨大脑瘤

颅内肿瘤开颅手术、小脑幕下肿瘤手术、胆总管囊肿切除手术……近日,新疆喀什市莎车县人民医院完成了多例该院“首次”手术,大夫都是上海第9批援疆医疗专家。记者4月5日从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获悉,从今年2月21日抵达莎车县人民医院至今,上海援疆专家已实施了多个高难度手术,救治了多名患者,其中3例为该院首例开展的难度极高手术。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长、喀什地委副书记杨峥表示:“上海将充分发挥上海医联体的作

为治疗脑瘤,科学家们开发出这一“科幻”设备

ptune是一种类似于帽子的便携式无创器械,通过释放低强度、中度频率的交流电场,抑制细胞分裂(干扰染色体排列方式),促使癌细胞死亡。最新的大型临床试验揭示,这一“科幻”装备能够延长致命脑瘤患者寿命。科学家们认为,它是一种颠覆传统思维的治疗手段。

Nature Nanotech.:载药免疫细胞,打击脑部肿瘤

近期,由中国药科大学的莫然教授和张灿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作为药物载体,运载脂质体包裹的化疗药物紫杉醇(paclitaxel,PTX),在小鼠中成功地抑制了手术后胶质母细胞瘤的复发。嗜中性粒细胞是人类血液中最丰富的白细胞群体,它能准确地迁移至急性损伤组织和炎症部位。研究人员巧妙地利用嗜中性粒细胞这种对炎症的趋向性以及可穿越血脑屏障的特点,与肿瘤术后切除部

新尝试!溶瘤病毒+干细胞,对抗转移性脑瘤

“以溶瘤病毒为载体,运输干细胞通过颈动脉进入大脑内,特异性对抗转移性脑瘤”——这是来自于布莱根妇女医院(BWH)和哈佛干细胞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最新提出的针对转移性脑瘤的开创性疗法。他们已经在动物模型上证实,该策略能够有效清除大脑中转移性皮肤癌细胞,抑制肿瘤的发展,延长患癌小鼠的生存周期。

Sci Transl Med:重磅疗法治疗脑瘤,研究展现曙光

在一项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们招募了一批表达EGFRvIII,且病情出现复发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利用这些患者体内的T细胞,研究人员开发出了CAR-T-EGFRvIII疗法,特异性地针对患者的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