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被“忽视”的内镜表现———潘氏斑(peyer's patches)

2022-02-24 张秀斌 张秀斌

作者:山东千佛山医院内镜诊疗科 张秀斌

作者:山东千佛山医院内镜诊疗科 张秀斌

相信常做肠镜的同道都会在末端回肠见到下面(如图)的表现,这是什么?正常不正常?或许曾经犹豫过要不要取活检,或许你不止一次取过活检,病理报告淋巴滤泡增生。是不是有点失望?也许会有人说,我从来没见过,我想大概是肠镜做得还不够多,要不就是不常进回肠或者肠道准备差,否则我只能说是你看得比较粗犷或者该换镜子了。

 

其实,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近期才搞明白,原来这就是我们曾经在组织学上学过的潘氏斑(peyer's patches)。内镜专业书籍上没有写过(也许是我没看到)。

 

从病理组织学上来看,是黏膜下一组淋巴滤泡密集排列所致。内镜下是位于回肠末端系膜对侧条状或椭圆形发白,黏膜下血管纹理显示不清。表面常有一些糜烂或溃疡,特别是阿弗他样溃疡。

 
 
 
 
 

活检病理结果为黏膜显著水肿,中度活动性炎症,部分绒毛萎缩,淋巴组织显著增生,伴淋巴滤泡形成。

 

认识她有什么意义?首先以后不再为之困惑(当然这是次要的);其次,这些部位是某些疾病的好发部位,有利于鉴别诊断,或者对疾病的发病机制有新的认识。如克隆恩病(CD)常发生于系膜侧,或许与潘氏斑关系不大。淋巴瘤、肠结核、白塞氏病是否相关?尚不明确。

 

末段回肠是许多疾病的好发部位,或许关于潘氏斑(peyer's patches),我们能做的还有许多。有文献报道可以通过观察潘氏斑来判断炎症性肠病的活动情况。

 

作者:张秀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8)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TAG: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百分比比指数是一种监测克罗恩病内镜活动度的简单非侵入性工具

克罗恩病(CD)是一种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复发和缓解反复交替。 大约一半的CD患者出现肠并发症,例如狭窄或瘘管。因此,在CD的整个疾病过程中,密切监

Gastroenterology:Barrett食管患者多大年龄时可停止进行内镜监测?

合并症严重程度和性别均显著影响Barrett食管患者停止进行内镜监测的时间

BMC Gastroenterology: 预后营养指数是≥85岁老年行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独立预后因素

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已被广泛接受为早期胃癌 (EGC) 的一线治疗方法,其淋巴结转移风险可忽略不计。

JGH: 内镜下切除非壶腹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长期预后比较好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神经内分泌细胞是机体内具有神经内分泌表型,可以产生多种激素的一大类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