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结直肠癌外科治疗科普及早诊分子标志物新动向

2024-06-15 医悦汇 医悦汇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本文介绍了结直肠癌的症状、治疗方法,以及转移相关的分子标志物,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编者按: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全球恶性肿瘤第三位,2020年全球估计新发CRC人数超过193万例;死亡率居第二位,估计死亡人数达93.5万例,约占全球新发癌症病例和癌症相关死亡人数的10%。

本期「专家组稿」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孔大陆教授担任执行主编,他将与刘嘉医生在第四期内容中分享结直肠癌外科治疗科普及早诊分子标志物新动向,为医者和患者提供更多参考。

结直肠癌,也称为大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国家癌症中心发布2024年全国癌症报告:结直肠癌发病率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死亡率居第四位。

图片

图片

结直肠癌症状  早期结直肠癌的症状通常不明显,但随着癌肿的增大,可能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症状。例如,排便习惯的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以及局部腹痛等。在晚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对于右半结肠癌,约70%-80%的患者会出现腹痛,这种腹痛多为隐痛。而左半结肠癌的临床表现则可能包括便血或黏液血便(70%以上的患者可能出现),腹痛(约60%的患者可能出现,腹痛可为隐痛,当出现梗阻表现时,亦可表现为腹部绞痛),腹部包块(40%左右的患者可触及左下腹包块),以及肠腔狭窄症状(如大便变形、变细,严重时出现肠梗阻表现)等。此外,癌肿破溃感染症状也可能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及黏液,甚至脓血便。直肠癌症状出现的频率依次为便血80%-90%;便频60%-70%;便细40%;黏液便35%;肛门痛20%;里急后重20%;便秘10%。如果癌肿侵犯前列腺、膀胱,可能会出现尿频、尿痛、血尿。如果侵犯骶前神经,可能会出现骶尾部剧烈持续疼痛。

结直肠癌治疗  手术治疗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早期的、没有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通过正规的、彻底的手术,结合术后的辅助化疗,可以达到较高的治愈率。对于局部进展期的结肠癌,约50%-60%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达到治愈的效果。而对于早期的直肠癌,治愈率甚至可以达到90%左右。统计数据表明,手术治疗在结直肠癌的早期阶段具有显著的效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手术并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也不是所有结直肠癌患者都适合手术。对于已经有远处转移的结肠癌,手术效果会受到影响,治愈率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手术可能只是综合治疗手段之一,还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等。此外,手术后的护理和康复也非常重要。手术后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锻炼、饮食调整等,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总之,手术治疗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具体效果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来判断。如果您有关于结直肠癌的疑虑或症状,请尽快咨询专业医生或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结肠癌的转移  早期诊断和治疗率偏低是限制我国结肠癌患者预后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因此深入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对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结肠癌的侵袭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结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原发性结肠癌可以有效切除,但是目前对结肠癌转移的治疗方法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肿瘤的转移是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参与调节的复杂过程。通过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过度表达,以及一系列基因产物的参与,对肿瘤转移整个过程进行调控,这涉及到肿瘤细胞遗传密码、表面结构、抗原性、侵袭力、黏附能力、产生局部血凝因子或血管形成的能力、分泌代谢功能以及肿瘤细胞与宿主、肿瘤细胞与间质之间相互关系的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过程。

分子标志物lncRNA  结肠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许多遗传和表观遗传异常,多种分子和信号通路与结肠癌转移过程有关,如p53、APC、TGFβ、NF-κB、上皮间质转化。人类基因组DNA核苷酸序列中约有93%能被转录为RNA,但仅有约2%的转录产物能翻译成蛋白质,其余RNA绝大部分缺少AUG,是非编码RNA。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长度大于 200 个核苷酸的非编码 RNA。研究表明, lncRNA 在剂量补偿效应(Dosage compensationeffect)、表观遗传调控、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分化调控等众多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遗传学研究热点。目前已经证实lncRNA参与肿瘤的增殖、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过程,有望作为肿瘤预后、诊断、疗效预测的生物标志物,深入的研究lncRNA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对于临床实践中对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耐药等研究有深远意义。前期国内外研究者围绕结肠癌进行了大量高通量或芯片检测,发现了许多在结肠癌疾病进程中异常表达的lncRNAs,这些lncRNAs可能发挥致癌或抑癌的作用,但是,截至目前,对于lncRNAs在结肠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为此我们前期基于参与结肠癌转移的lncRNAs与结肠癌患者的预后相关的假说,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结肠癌(COAD)数据来寻找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相关的lncRNAs,通过分析TCGA-COAD数据发掘在结肠癌转移过程中的潜在lncRNAs分子,进一步研究其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发现lncRNA-LINC01578与结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率低相关,我们预期通过阐明lncRNA-LINC01578驱动结肠癌转移的关键分子机制,为其作为结肠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奠定研究基础,为临床实践中针对结肠癌转移的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当然,关于结直肠癌的分子标志物有很多种,以上只是其中一种,对于结直肠癌预后、诊断、疗效预测尚需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帮助。

作者:医悦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AMA Network Open:年轻人群结直肠癌的常见临床表现、风险因素和诊断延迟时间

该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明确青年人结肠直肠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这些表现与疾病风险的关系,研究显示,约一半的青年人结肠直肠癌患者出现便血和腹痛,这提示医生需要识别这些症状。

阿司匹林再添新用!JAMA最新:仅低剂量服用,能使肝脏脂肪减少10.2%、糖尿病风险降15%!

JAMA: “百年神药”阿斯匹林或能在治疗脂肪肝的领域内发光发热。具体来说,与安慰剂相比,每天服用一次阿司匹林,每次81mg,只要坚持6个月的时间,就能显著降低肝脏中的脂肪含量,约减少了10.2%。

大咖谈 | 2024 ASCO GI-mCRC治疗进展

该研究评估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对比化疗用于MSI-H/dMMR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线治疗。

孔大陆教授组稿|王捷夫:5-FU通过细胞核内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PHGDH)调控肿瘤细胞干性影响结直肠癌化疗耐药的机制研究

强调代谢酶的非酶学功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为5-FU临床联合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进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指导意义!

53%肿瘤几乎完全消失!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进展 | ASCO 2024速递

2024年ASCO公布了NEOPRISM-CRC试验结果,表明帕博利珠单抗新辅助治疗早期MSI-H或dMMR结直肠癌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很高。

庄严:基因突变特征分析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意义

本期「专家组稿」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孔大陆教授担任执行主编,他将与庄严医生在第三期内容中分享《基因突变特征分析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意义》,为医者和患者提供更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