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性疾病管理的艺术——甲巯咪唑引起的低血糖症

2018-07-23 张抒扬 梅丹 北京协和医院复杂病例用药解析

患者女性,42岁,因“心悸消瘦1年,发作性心慌、手抖、头晕20余天”入院。患者两年前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予甲巯咪唑2.5mg po bid治疗,服药20余天,症状好转后停药,停药后偶有心慌、手抖,无其他不适。一年前复查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7.95pg/m l(1.80~4.10pg/ ml),游离甲状腺素FT4 2.89ng/dl(0.81~1.89ng/dl),促甲状腺激素T

(一)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42岁,因“心悸消瘦1年,发作性心慌、手抖、头晕20余天”入院。患者两年前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予甲巯咪唑2.5mg po bid治疗,服药20余天,症状好转后停药,停药后偶有心慌、手抖,无其他不适。一年前复查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7.95pg/m l(1.80~4.10pg/ ml),游离甲状腺素FT4 2.89ng/dl(0.81~1.89ng/dl),促甲状腺激素TSH3<0.005μIU/m l(0.38~4.34μIU/ml)。无心慌、手抖、腹泻,予甲巯咪唑10mg po tid治疗。服药后第3天夜间12点出现心慌、手抖、头晕,立即进食,10分钟后好转,未测血糖。之后多于上午10点、下午4~5点、夜间10点、凌晨2点出现低血糖反应,与前一餐间隔约3~4小时,需每日进食7次。血糖最低达2.7mmol/L。将甲巯咪唑改为10mg-5mg-10mg早、中、晚服用,约1周后自行停药。目前已停药2周,每日仍有低血糖反应,但自觉较前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每日5~6餐。患者否认甲状腺疾病家族史及低血糖家族病史,无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使用史。

入院后相关检查:血糖2.7mmol/L时,胰岛素>1000μIU/m l(5.2~17.2),C肽>40.0ng/ml(0.8~4.2)。动态血糖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11~14mmol/L,餐后4~5小时血糖3~5mmol/L。

(二)病例特点

患者中年女性,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服用甲巯咪唑治疗后出现心慌、手抖、头晕,多于餐后4~5小时出现,进食后好转。

(三)治疗要点和治疗经过

1.患者低血糖的原因

低血糖的原因可分为葡萄糖摄入或产生减少、葡萄糖代谢或排出增多。葡萄糖摄入或产生减少见于:①严重肝疾病致糖异生或糖原分解障碍;②升糖激素(肾上腺激素、生长激素、胰升糖素、甲状腺激素)减少,以肾上腺激素不足常见;③先天性糖代谢异常:由于与糖代谢有关的酶缺乏致糖原分解或糖异生障碍,见于糖原贮积症、果糖不耐受;④严重营养不良。葡萄糖代谢或排出增多见于:①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②某些营养物质、药物所致低血糖,包括口服降糖药、胰岛素、乙醇、精氨酸等;③慢性系统性疾病:如肝肾功能障碍、败血症、心衰等;④恶性肿瘤:可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2)产生类胰岛素样作用或消耗过多糖类,多伴有消耗性症状。

该患者无降糖药物、胰岛素等用药史,无慢性肝肾功能障碍,无消耗性症状和消瘦,血糖低于2.8mmol/L时,胰岛素和C肽显著升高,考虑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性大。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见于:①胰岛素瘤:低血糖多发生于空腹晨起时,该患者低血糖多发生于餐后4~5小时,无空腹低血糖,考虑胰岛素瘤可能性不大,可通过完善胰腺增强灌注CT鉴别。②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结合,当胰岛素-胰岛素自身抗体不适当解离时可大量释放胰岛素,致低血糖发生。其特点为高低血糖交替出现,低血糖时测胰岛素水平可显著升高,而C肽水平常不高。但也有文献报道,如体内存在胰岛素原抗体,可测定胰岛素和C肽均升高。胰岛素抗体的产生可能与摄入含有巯基的药物相关。该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诊断明确,有甲巯咪唑使用史,第一次使用时剂量小、时间短,未出现低血糖症;第二次使用时剂量增大,出现低血糖症;血糖特点为高低交替出现,无规律性。因此考虑甲巯咪唑引起低血糖症的可能性大,与其中的巯基相关。目前研究认为,甲巯咪唑等含-SH基药物主要通过影响HLAⅡ位基因,使内源性胰岛素发生变构,导致某些自身抗原暴露,被特异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分子识别并触发特异T细胞克隆增殖,导致胰岛素抗体生成。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可逆结合后,血中胰岛素贮存容量扩大而清除减少,胰岛素不断生成以维持有效游离浓度。而当胰岛素从复合物大量游离时就会发生低血糖。IAS常呈自限性,对糖皮质激素敏感。低血糖症状多在3个月内消失,胰岛素抗体也在数周至数月内逐渐消失。

2.治疗经过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甲状腺功能亢进诊断明确,患者胰岛素显著性升高,存在低血糖症,且人胰岛素自身抗体(IAA)>100,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诊断明确。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方面,因怀疑甲巯咪唑所致IAS导致低血糖,故不能选择甲巯咪唑。目前尚无丙硫氧嘧啶导致低血糖的报道,故给予丙硫氧嘧啶50mg poqd。低血糖方面,嘱患者及时加餐,并给予阿卡波糖50mg potid治疗。阿卡波糖在肠道中抑制α-糖苷酶(参与双糖、寡糖和多糖的降解)的活性,机体在给予本品后,降解双糖、寡糖和多糖等碳水化合物时,发生剂量依赖性的吸收延缓,更为重要的是,还可延缓碳水化合物来源的葡萄糖的降解和吸收。通过这种途径,阿卡波糖延缓并降低餐后血糖的升高,并且由于平衡了葡萄糖从肠道的吸收,减小了全天血糖的波动,使平均血糖值降低。由于其减缓或延缓糖类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从而避免了餐后反应性低血糖的发生。由于血糖高峰下降,显著减少了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幅度,也会使迷走神经影响下的胰岛素分泌有所减少,不再发生餐后2~3小时低血糖。

3.治疗效果

治疗8天后,复查甲状腺功能:FT3 4.56pg/ml,FT4 1.630ng/dl,TSH3 0.021μIU/m l,较前有所好转。低血糖发生频率逐渐减低,至出院前无低血糖反应。

(四)治疗体会

对于服用甲巯咪唑片引起低血糖的患者,应尽早换用不含-SH基的丙硫氧嘧啶。阿卡波糖治疗低血糖症,属于超说明书用药,Micromedex美国临床暨循证医药学数据库中对成人的推荐等级为ClassⅡb,即在某些情况下推荐使用,证据强度为Category B。给予阿卡波糖治疗低血糖症时,应注重对患者的用药教育,提高依从性,规律生活方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五)专家点评——李大魁

甲巯咪唑引起低血糖的文献近期才有报告,代谢性疾病管理是较复杂的,值得进行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本例提及阿卡波糖的超说明书用药,并提供推荐强度,值得学习。

作者:张抒扬 梅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PNAS:分子伴侣新疗法有望治疗代谢性疾病

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的研究人员鉴定出两种新的小分子伴侣可能用于治疗被称作辛德勒疾病(Schindler/Kanzaki disease, 也称作神崎病)的遗传性代谢疾病。这就为人们有史以来开发出治疗这种罕见疾病的药物提供希望。相关研究于近期刊登在PNAS期刊上。论文第一作者为Nathaniel Clark。

JLB:传统中药甘草有望治疗代谢性疾病和肥胖症

发表于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杂志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植物甘草的一种成分可以通过停止NLRP3的活化,抑制代谢紊乱的发展。 NLRP3是参与该疾病过程的蛋白质。具体而言,研究人员发现异甘草素能抑制小鼠高脂肪饮食引起的肥胖,2型糖尿病和脂肪肝。 科学家们在异甘草素存在情况下,用不同的炎性因子激活刺激小鼠巨噬细胞。然后,通过测量培养物上清液中IL-1β的生成评价

Am J Obstet Gynecol:在妊娠满37周不足39周间出生的儿童更容易患糖尿病和肥胖相关疾病。

众所周知,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在早产儿中的发病率较高。也已证实足月早期(满37周不足39周)出生的新生儿在谋几类疾病中的长期发病率与晚期早产儿(接近足月产的早产儿)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