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拖延症,这病该怎么治?

2016-03-31 小米 解螺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写论文实在是个头疼事,本来计划好什么时候开始写,什么时候完成,可就是动不了笔,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日子一天天过去,却发现一个字都没有动,进度就这么给耽误了,还会耽误大事,如延毕、影响评职称什么的,想想对自己也是蛮生气的。学术写作停止不前,这是病,得治!让学术写作停滞不前的往往不是学术问题,而是不良的写作习惯。而这习惯来自于思想顽疾,那就是纠结于一个问题:拿不出一整天或一整周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写论文实在是个头疼事,本来计划好什么时候开始写,什么时候完成,可就是动不了笔,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日子一天天过去,却发现一个字都没有动,进度就这么给耽误了,还会耽误大事,如延毕、影响评职称什么的,想想对自己也是蛮生气的。学术写作停止不前,这是病,得治!

让学术写作停滞不前的往往不是学术问题,而是不良的写作习惯。而这习惯来自于思想顽疾,那就是纠结于一个问题:拿不出一整天或一整周的时间专门用来写作,很难写出很好的作品,既然写不出好的作品,干嘛要去写?归结一点就是:怕写得不够好而迟迟不肯动笔。

治病救人,对症下药,思想上的问题自然从思想上去解决,下面小编就开个几个处方,一一照做,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了。

处方一:不等万事具备,硬起头皮写

不要准备好了才动笔,你永远都不会觉得自己准备好了。你试试假如明天就答辩,你肯定抓起笔来就写,哪里顾得上什么准备。“准备好了”不过是拖延的借口而已。不要等到把文章一点一滴都想清楚了才下笔。不管想到什么先写下来,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写就是了。往往写着写着思路就理清了。

有些人每天看大量的文献、做很多的实验,以为这样就能“准备好”--这种人我们称之为“文献派”和“实验派”。可到头来往往是看得越多、做得越熟,就越是搞不清自己要写些什么,计划动笔的日期一拖再拖。所以什么文献、实验统统停掉,拿起笔来开始写字。没什么好准备的,老老实实写吧。

这一点,小编是深有体会。当初小编写毕业论文时也是深受写作拖延症之苦,临近毕业事情一大堆,可老想着论文还没完成,别的事情都没有心思去做,可论文总是难以下笔。这种煎熬实在是太难受了,终于有天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对错好坏,把想到的都写出来,总算是开了个头,倒真是应了那句:“万事开头难”,写着写着竟然也有了些感觉。

处方二:没整块时间,也能游击写作

千万不要寄期望于有大段的空余时间供你慢慢写--整块儿的专门时间本来就少,况且真到了那个时候你也不一定能静下心来写好。但实践证明:十几分钟不但能写,还能写出高水平的东西。

很多人认为十几分钟的时间根本写不出什么东西来。研究发现,平均来说,比起花大段时间着述的学者,每天写上半个小时的人发表的论文更多。

要学会利用零碎时间,排队的时候、等车的时候、课间一二十分钟,都可以用来写。一周五天、天天写上45分钟,效果自然就出来了。想增加文章发表数量的,每天最好能够保证45到90分钟的写作时间。这被称之为游击写作。一般说来,早晨是游击写作的最佳时间。这时没什么外界干扰,可以全神贯注地写论文。当然化零为整必须定时保量,一周只游击45分钟是没用的。

处方三:摒弃完美主义,不怕写得烂

写文章要想清楚了才下笔,这个提法看上去很有道理,其实,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往往论文大致框架都想好了,可坐下来写的时候才发现根本不是想的那样--不是这里逻辑不对就是那里缺少数据,一会儿链接也打不开了。那时才发现自己当初想得太简单,根本没有考虑周全。而写作恰恰是理清思路的好帮手。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在写的过程中,你的想法不断地被修正,所以你“不要停、只管写”的原因,也不管你一开始写得多烂,不要停,继续写。

综上,摆脱论文写作拖延症,就别想太多,只管写,不停地写就对了。当然,还需要配合以正确的写作技巧,这就要靠平时多多积累。掌握了这些,在短时间内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作者:小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0)
#插入话题
  1. 2016-04-06 拯救我的未来

    拖延症是病,得治,写得太符合我们这些下笔难的人的心理了!

    0

  2. 2016-04-01 1de00086m73(暂无匿称)

    万事开头难

    0

  3. 2016-04-01 天下第一海

    改正

    0

相关资讯

真正的“民科”是这样的——发《自然》论文、当教授、开博物馆……

今年3月15日,《科学》杂志刊登了来自一篇来自中国的论文,第一作者是来自山东临沂大学和天宇博物馆的郑晓廷。这篇论文通过11件保存着后肢羽毛或皮肤结构的早期鸟类标本,揭示了早期鸟类的进化过程——始于四肢均有翅膀,到后来仅前肢有羽翼。 仅仅过了3天,《自然》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以3件罕见的保存了卵巢中滤泡的早期鸟类化石,揭示了早期鸟类虽然与恐龙和鳄鱼一样还使用两个卵巢和两条输卵管,但它们已然像

东北师大抄袭门导师当年指导硕博毕业生达13人

2月23日,查询中国知网发现,此前被曝门下两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高度雷同的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傅亚庶,其在涉抄袭论文发表的2006年,至少指导了12名硕士毕业生和1名博士毕业生。 据此前报道,东北师范大学两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被曝高度相似,而完成时间仅一年之隔。此外,两篇论文的作者还是同一导师指导、同一学院同一专业毕业的“同门”,前后仅相差一届。记者对比发现,两篇论文相似的地方不

SCI论文写作“三步走”

做科研的,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人群研究,最后成果的落实都离不开论文的撰写或课题的申报,那么对于三大用于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检索工具/检索系统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和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肯定是不会陌生的,其中以SCI影响力最为深远。 那么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总有一个重要的直观的指标,也就是我们平时常常谈及的影响因子(IF),系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

东北师大再曝硕士论文抄袭 中文摘要完全雷同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事件再添一例。 澎湃新闻接获爆料,两篇题目均为《二月河及其帝王历史小说》的硕士学位论文通篇高度相似。 随后,澎湃新闻从中国知网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找到了这两篇硕士学位论文,分别是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4届硕士毕业生王清春的《二月河及其帝王历史小说》(以下简称“王清春论文”)和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专业20

中国学者“词不达意”论文,引发Nature关注

中国学者今年一月份在PLoS ON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人手功能的论文,因为使用了“design by the Creator”语句最近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国外研究者认为这是明显的神创论,因为Creator(大写C)指的就是神。Nature特别发文详细介绍了这一风波的始末。事实上,华中科技大学熊蔡华(Cai-Hua Xiong)教授的这项研究跟神并没有什么关系。熊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机器人学和生机

一篇高引综述是如何炼成的?

为什么写综述?从一篇文献开始,看几篇相关文献整理出大致思路,找出一个切入点就开始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还要看文献,针对不同问题有选择性的看。之后实验完成,整理成文章发表的时候,为了写前言部分而看一些文献。开题 - 实验 - 发表,每个步骤都要看文献,这是我的科研过程。但这些步骤里看文献是不全面的,从解决一个问题开始,到解决一个问题结束,涉及到的都是具体的文献。如果要对整个课题方向全面把握,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