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神医”

2016-11-04 陈南晖 科学网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认为,去医院看病是个相当麻烦的事情。去不熟悉的医院,该怎么挂号、怎么交费、怎样找到医生诊室、怎么去做检查等等都很麻烦。但其中也许最不满意的可能属于“排了老长时间的队,结果医生几分钟就打发了”。也许有人认为,要是医生自己生病了去看病,肯定轻车熟路,也不会几分钟就被打发走。真实情况是,医生本人一旦成了患者,去医院看病,这些麻烦一样也少不了。中国的医疗体制问题不仅多,而且是越改革越多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认为,去医院看病是个相当麻烦的事情。去不熟悉的医院,该怎么挂号、怎么交费、怎样找到医生诊室、怎么去做检查等等都很麻烦。但其中也许最不满意的可能属于“排了老长时间的队,结果医生几分钟就打发了”。

也许有人认为,要是医生自己生病了去看病,肯定轻车熟路,也不会几分钟就被打发走。真实情况是,医生本人一旦成了患者,去医院看病,这些麻烦一样也少不了。

中国的医疗体制问题不仅多,而且是越改革越多。奇怪不?也不奇怪,因为医疗一旦市场化,就像住房和教育市场化一样,都会走偏。也就是说,医疗行业本身不是一个适合被彻底市场化的一个行业。关于这个话题就不多说了,这里重点谈一下:为什么门诊医生看病会这么快?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医生如果对患者病情掌握得越全面,他的诊断就越接近正确。医生不是上帝,也不是全能的神,更不是做买卖的生意人,所以,如果认为交钱就一定能够看好病,或者说,钱交的越多病就治得越好,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医生看病是基于医生本人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对患者的病情给出一个“可能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也就是说,医生诊断病情正确与否的基础,在于他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找老医生看病就是这个道理。

医生医术的提高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正确率”,既然有“正确率”就必然有“误诊率”。误诊是不可避免的,本质上讲,“诊断”是医生对疾病的一个认识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不是立刻就呈现典型的表现,这里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病异症、异病同症都是可能的,例如,病毒引发的感冒会发烧,细菌引起的扁桃体炎同样也会发烧,尽管这两者都会引起发烧,但是治疗的方法却是不同的。

如果疾病的发生发展如同教科书一样的话,也许就不需要医生了,人人都可以拿着一本医学书“照书看病”了,或者,上“百度”搜索一下,看看我生病的表现“像百度上描述的哪个病”,那么得的就一定是那个病了,真要是这样的话,咱们都别去医院了,上个网就自个给自个把病给看了,然后再对照百度上的描述去买个药,不就完了吗?要都是这么简单,要医生干吗?

医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疾病发生的早期给予“早发现和早治疗”,把疾病杜绝在萌芽状态是最好的。但由于每个患者所处的环境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得病时间长短的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其表现也就不太一样了,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诊断就比较困难,这时,如果医生的知识和经验不足以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的时候,就需要借助其他的生理、生化检查以辅助医生的判断。

有时,不仅患者,可能有些医生对于各种检查的结果也会确信无疑,但是,殊不知,医院的检查设备也可能有工作不正常的时候。面对上述这些复杂的情况,医生对任何疾病的诊断就必须保持小心谨慎,对各种症状、体征、化验结果、器械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结合当时能够获得的资料对疾病作出“可能”的几个诊断,通常按照可能性大小排序,最可能的放在第一位,依次排列下来。然后再针对“最可能”的疾病进行治疗,而在治疗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去收集更多的证据以了解一开始的诊断的“正确性”有多大,正确的话就继续治疗,不正确的就要及时纠正。所以,看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很复杂的,一个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有时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如果不了解这种情况,我们可能就会对医生产生较多的误解。

但在现实中,尤其是在门诊,面对众多的求医者,医生可能对每个病人都花那么多的时间吗?在这种情况下,医生被逼得只能用最快速的方法给出“比较可能”的诊断,至于“正确率”有多高,就要看医生个人医术的水平了。

但要记住一点,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神医”,医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犯错;另外,看病也不是做买卖,医生卖不出什么“百分之百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患者所能够做的,就是尽可能详细地告诉医生自己得病的前后过程、到过什么地方、干过什么事情、以前得过什么病、家人有没有得过类似的病等等,医生问到什么就回答什么,这之后就靠医生自己的检查和判断了。

如果真的病情很重,住院治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常住院医生有充足的时间对患者进行仔细的检查,必要的话还可以求助其他科室的医生甚至于是全医院大会诊,这样的话,疾病诊断正确的可能性就比在门诊要高很多。

上面讲的是医生看病的一般过程,有人形容医生就像侦探一样,需要收集患者全面的证据以便将“疾病”绳之以法。但比做侦探还要难一点的原因是“疾病是个动态过程”,不会总“留在现场、坐以待毙”,它们会不断地“转移犯罪地点以逃避打击”,甚至还会“改头换面、拉帮结派”,所以医生也必须时刻保持思想上的警惕,及时准确地把握住疾病变化的规律,这样方才可以最终将疾病“束手就擒”或“就地正法”。

作者:陈南晖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1. 2016-11-04 Peter程

    医生不是神

    0

  2. 2016-11-04 保守主义

    说的有道理~

    0

  3. 2016-11-04 lovetcm

    其实您传上面真正能够治愈的疾病非常少,老百姓的期待非常高,这是二者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面能缓解症状或者延缓某些疾病的进展,就已经达到我们的临床的目标了

    0

相关资讯

厉害了!广东珠海医生平均年薪将超30万!

10月27日下午,珠海市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珠海市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在新的分配系数情况下,珠海市公立医院医生、医技(含药技)、护理、管理、工勤平均薪酬分别为30.5万元、24.9万元、23.7万元、22.6万元、11.3万元。据悉,珠海市公立医院薪酬将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进行收入分配,做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以及支援基层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

不知和患者沟通哪些内容?这里有份清单你见过么?

在临床上到底要怎样与病人沟通,有哪些内容是必须沟通的,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不少年轻医务人员产生了这么一个理念,手术、治疗、护理是我必须要提供给病人的,不可省略,要认真落实,而与病人、家属的交流,则认为能省则省,做也是生硬地交待几句,不认为这是病人就医过程中,必须要提供的服务。沟通不到位的结果是病人与家属没有参与进来,这样导致患者对疾病担忧,对治疗不理解,对预后一无所知,一旦没有迖到他们预期的目标,

震惊!上海一医生自杀身亡!

昨天上午7点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6楼楼梯处,一名医生被发现死亡。据了解,该医生是曙光医院一名骨科医生,男性,46岁,姓刘。事发处位于医院行政楼6楼至7楼,位置靠近医院食堂。根据上海看看新闻网的报道,食堂地面上、电梯轿厢内均有血迹,不幸身亡的医生颈部有明显刀伤。警方目前已排除他杀,而刘姓医生留下的一封遗书在其停放在楼下的车厢内被发现,初步了解死者生前疑似患有抑郁症。事件发生后,曙光

打断医生鼻梁骨,还想落户上海?刚刚人社局官微回应:将对此进行复核!

上海人社部迅速回应11月2日早晨一份上海人社部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公示名单在上海网友中引起巨大反响大家讨论的焦点就是这份名单上位列第507位的一个名字缪*同时也有众多网友表示已经拨打了电话举报不过电话一直难以接通对于市民的质疑上海市人社部官方微博在11月2日傍晚做出回应将会进行复核缪某不是第一次火了这位缪某老师不是第一次点燃上海网民的激情了上一次发生在2015年9月当时她打伤国妇婴一位医生把医护人

当过患者之后,我懂得了什么是另一种评判标准下的好医生

导语:而今,站在一个患者的角度上思考我的职业生涯,我又觉得我似乎可以做得更多更好。虽然我对病人尽到了百分之百的责任,但是我眼中看到的是他们的病,而很少关注作为他们的内心世界。我在乎手术范围是否够,淋巴是否剔除到位,是否出现并发症,但是很少设身处地考虑过病人的感受和他们的情绪……我是一名妇产科医生,主攻恶性肿瘤。从医三十年来,我做过上千台手术,患者中有豆蔻少女,有风华少妇,也有年逾古稀的老妪。她

卫计委连发两文,拟全面放开在职医生开诊所

导语:文件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对医师的执业地点放宽了,医生可以多点执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甫一出台,11月1日,国家卫计委又接连发布了《关于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和《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对我国医疗机构的类别以及医生执业方式等内容进行修改。据了解,现行的《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均施行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