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ell Biol:中科院陈玲玲研究组首次揭示亚细胞结构paraspeckles和线粒体之间存在交流和相互作用

2018-09-28 中国科学院 细胞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Genome-wide screening of NEAT1 regulators reveals cross-regulation between paraspeckles and mitochondria” (DOI: 10.1038/s41556-018-0204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Genome-wide screening of NEAT1 regulators reveals cross-regulation between paraspeckles and mitochondria” (DOI: 10.1038/s41556-018-0204-2)。该工作揭示了细胞核亚结构小体paraspeckles与细胞器线粒体之间存在交流和相互作用参与调控细胞凋亡等重要生理活动。

Paraspeckles在响应线粒体损伤时发生形态的转变。NEAT1响应来源于线粒体损伤的信号时通过增强paraspeckles对mito-mRNAs的滞留以反馈调节线粒体相应的生理过程。Paraspeckle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核中的亚结构小体,由长非编码RNA NEAT1 和40余种蛋白质组装而成,其中NEAT1是paraspeckles的骨架决定其能否形成。前期研究表明,在诸如病毒入侵、蛋白酶体受到抑制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过程中,NEAT1的表达量及加工及paraspeckles形成均会受到影响,然而NEAT1 和paraspeckles如何被调控、如何响应细胞内的信号尚不清楚。

为研究NEAT1本身是如何被调控的,研究人员利用编辑基因技术在NEAT1转录起始位点位置插入了EGFP报告基因,从而构建了一个可以在活细胞内源可视化NEAT1启动子转录活性的细胞系NEAT1G-HeLa。通过对NEAT1G-HeLa进行全基因组的RNAi筛选及分析,发现了一些细胞核内编码的与线粒体功能相关的基因被显着富集。有意思的是,敲除这些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使得正常情况下球状的paraspeckles会倾向于形成长条状,而后者呈现更加 “凝固”的状态,从而具有更强的mRNA核滞留能力,其中包括细胞核内编码的具有调控线粒体功能的mRNAs (mito-mRNAs)。这些研究表明,paraspeckles形态和功能发生这些出人意料的改变使得 mito-mRNAs 核滞留增强,进而影响这些mRNAs的表达以反馈响应线粒体损伤。

研究还发现在NEAT1和paraspeckles形态或数量发生异常时,线粒体的形态、耗氧速率、ATP合成能力等都会受到影响,而线粒体功能紊乱最终会影响细胞的增殖速率。在亚砷酸盐(SA)引起的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 paraspeckles,并通过核滞留细胞色素C的mRNAs而限制其表达,进而缓解了由细胞色素C释放引起的细胞凋亡。这些结果表明NEAT1在响应来源于线粒体损伤的信号时通过增强paraspeckles对mito-mRNAs的滞留以反馈调节线粒体相应的生理过程。

陈玲玲研究组长期从事长非编码RNA及其功能研究。在NEAT1研究领域,揭示了paraspeckles通过滞留含有特殊顺式元件(例如IRAlus)的mRNAs来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Chen et al, 2008 EMBO J);首次阐明了在人胚胎干细胞中NEAT1表达缺失导致paraspeckles结构缺失、进而影响核滞留基因表达,最终调节干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新机制 (Chen and Carmichael, 2009 Mol Cell);系统发现了paraspeckles中滞留含有特殊顺式元件的mRNAs及其调控 (Hu et al, Genes Dev 2015)。在这项最新的NEAT1相关研究工作中,陈玲玲研究组进一步揭示了细胞核亚结构paraspeckles与细胞质线粒体之间的紧密联系,表明在应激条件下细胞通过paraspeckles调控线粒体稳态的重要生理功能,也为深入理解NEAT1的调控和功能,以及细胞内亚结构之间的互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该工作在陈玲玲研究员的指导下,由生化与细胞所博士生王洋、胡世斌(现为Stanford大学博士后)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生王梦然等完成,并得到了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杨力研究员大力支持。该研究由国家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以及HHMI基金会经费支持并得到了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及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细胞结构分析技术平台的支持。

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同时还发表了西澳大利亚大学Archa Fox撰写的题为A mitochondria–paraspeckle crosstalk的评论文章,高度评价了该工作。

原始出处:
Wang Y, Hu SB, Wang MR, et al.Genome-wide screening of NEAT1 regulators reveals cross-regulation between paraspeckles and mitochondria.Nat Cell Biol. 2018 Oct;20(10):1145-1158. doi: 10.1038/s41556-018-0204-2. Epub 2018 Sep 24.

作者:中国科学院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Genome Medicine:中科院北京生科院赵方庆团队发表识别非编码区致病性变异的新成果

国际学术期刊Genome Medicin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题为“Prioritization and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noncoding variantsassociated with complex diseases”的最新研究成果。如何解读与复杂疾病有关的遗传变异,尤其是非编码区变异,是疾病遗传学领域的一个巨大挑战。现有方法在评估非

NAT COMMUN:中科院詹丽杏研究组发现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新靶标

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与健康院)詹丽杏研究组的研究成果“Loss of Wwox drives metastasis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by JAK2/STAT3 axis”。该研究分析了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转录组特征,发现经典的IL6/JAK2/STAT3通路以及下游信号在三阴

中科院研制出我国首台新型多通道脑磁图原型机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制出了我国首台基于原子磁力计的新型多通道脑磁图系统原型机,并成功获得高质量脑磁信号。

PLOS Genet:中科院汪思佳研究组揭示影响眉毛浓密程度的遗传机制

国际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与健康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汪思佳研究组名为“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and CRISPR/Cas9-mediated Gene Editing Identify Regulatory Variants Influencing Eyebrow Thickness in Hum

Nat Commun:中科院刘小龙研究组合作揭示调控造血干细胞髓系分化潜能的分子机制

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刘小龙研究组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郭帆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Med23 serves as a gatekeeper of the myeloid potential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该成果揭示了调控造血干细胞髓系分化潜能的分子机制。

Toxicol Sci:中科院武爱波研究组发现呕吐毒素致人源性细胞毒性相关的关键因子

国际学术期刊Toxicological Scie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与健康院)武爱波研究组题为“Transcription factor FOXO3a i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cytotoxicity of Fusarium mycotoxin in GES-1 cells”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了呕吐毒素(DON)暴露致人胃黏膜上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