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气候变化对人类疫病流行影响具有尺度效应

2017-11-17 佚名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气候变暖有利于人类疫病的发生或传播。但最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知彬研究员和挪威奥斯陆大学Nils Chr. Stenseth教授领导的合作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疫病流行的影响具有尺度效应。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气候变暖有利于人类疫病的发生或传播。但最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知彬研究员和挪威奥斯陆大学Nils Chr. Stenseth教授领导的合作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疫病流行的影响具有尺度效应。本研究依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张德二主编)资料,重建了中国古代两千年的疫病发生等时间序列,发现在长时间尺度下气候变冷会导致更多的疫病流行;而短时间尺度下疫病流行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致,即:有时呈正相关,有时呈负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长期趋势的冷气候导致更多的干旱、蝗灾和饥荒事件发生,进而导致更多的疫病流行。但疫病流行趋势与干旱、洪涝、蝗灾、饥荒正相关关系却与所研究的时间尺度无密切关联。

传统的理论认为,气候变暖会直接促进宿主或媒介生物的发育、繁殖或生存,从而引发更多的疾病。但支持传统理论的证据主要来自对短期数据的分析。在长时间尺度上,温度不仅直接影响宿主或媒介生物,而且会通过影响降水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如影响农业生产、饥荒、人类健康从而影响疾病流行。研究人员发现,长期趋势的气候变冷造成了中国更多的干旱,可能是由于冷气候会导致季风减弱;干旱会造成了更多的蝗灾、农业崩溃和饥荒。饥荒发生时,面临饥饿的人会由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而更容易感染疾病。使用短期数据不易捕捉长期趋势气候变化的生态学效应。中国在记录重大生物、气候和社会事件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为研究长期气候变化的生物效应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

这项研究强调了气候变化对生物灾害和自然灾害影响的尺度依赖效应的重要性。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是,他们发现气候变化的生态学效应可能是非单调的,即:气候的作用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这一发现可能对人类的疾病预防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从短期看,人们要关注干旱、洪涝或气候变暖增加疫病流行的风险。然而,从长期看,人们也要关注气候变冷增加疫病流行和其他灾害发生的风险。他们呼吁迫切需要加强有关气候变化对人类疫病的尺度依赖效应的研究。对于基于小尺度的研究模型或结论来预测大尺度气候变化的生态学后果,应当持慎重态度。

原始出处:

Huidong Tian,et al.,Scale-dependent climatic drivers of human epidemics in ancient China.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7 Nov 6. pii: 201706470.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WHO呼吁各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共同维护人类健康

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声明,呼吁各国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共同维护人类健康。气候变化造成的最严重危害是导致大量人口死亡。WHO估计每年有700多万人死于空气污染相关疾病,这意味着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2030~2050年间,WHO估计气候变化每年将多造成约25万人死于营养不良、疟疾、腹泻和气温过高。WHO指出,气候变化可以影响健康问题的社会和环境决定因素,包括清洁的空气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发布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于11月20日在京发布。“报告”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牵头,会同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保部、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6部门共同完成,全国有500多名科学家参与其中。“报告”全面、系统汇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研究成果,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将

环境变化下水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我国是一个长期面临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水污染和水生态等多方面水问题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安全问题愈来愈凸显,其中不仅有保障水资源需求的供水安全、减少水灾害的防洪安全,还有日益突出的水质安全、水生态安全以及与跨境河流联系的国家安全等。水安全问题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性瓶颈问题,也是全球人类未来面对的重大战略问题。联合国水计划将水安全定义为: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有量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