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结肠息肉切除术后竟发生了这种并发症

2019-04-25 王胤 陆兴俊 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患者,女,56岁,因“发现结肠息肉3天”入院,患者3天前因腹胀、解大便困难前往我院门诊就诊。患者无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自诉解大便困难,平均3天一次,为黄色成型大便,偶有运用“导泻药物”,具体不详。予以肠镜检查示:距离肛门口40cm以下见大小为0.2-0.5cm的息肉,诊断为:结直肠多发息肉,结肠黑病变。现患者为进一步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入住我院消化内科。

随着内镜检查及治疗技术的成熟与普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慢慢接受肠检查,进而致使肠道息肉发现率不断提高。早期内镜下微创治疗切除息肉能明显降低胃肠道肿瘤发生率,我们知道通常胃肠道息肉切除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感染等,然而电凝综合征的发生率也在逐渐升高,内镜医师应提高对其的认知,从而避免过度诊疗

结直肠多发息肉

患者,女,56岁,因“发现结肠息肉3天”入院,患者3天前因腹胀、解大便困难前往我院门诊就诊。患者无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自诉解大便困难,平均3天一次,为黄色成型大便,偶有运用“导泻药物”,具体不详。予以肠镜检查示:距离肛门口40cm以下见大小为0.2-0.5cm的息肉,诊断为:结直肠多发息肉,结肠黑病变。现患者为进一步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入住我院消化内科。

既往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支气管炎等慢性病史。20年前因宫外孕行手术治疗,目前已绝经,家族无特殊遗传病史。

入院后完善相关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血凝、病毒四项、肝肾功能等术前准备均未见明显异常。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遂予以肠道准备,预备第二天上午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术中可见20余枚息肉,分别予以氩气及热活检钳切除,术后创面无出血及残留。患者诉无明显症状,安返病房。常规予以补液等对症治疗,暂时嘱患者禁食水。



术后发生腹痛

术后第一天患者可进食流质饮食,未诉明显不适。术后第二天上午9点左右患者自诉腹痛,为持续性左下腹钝痛,伴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肛门能排气,检测患者体温为38.1℃。血常规示:白细胞(WBC): 12.0×109/L,C反应蛋白(CRP): 50mg/L,不排除穿孔可能,遂紧急给予禁食水、补液营养支持、抗感染并请胃肠外科会诊。

行腹部平片检查示:两膈下未见明显游离气体,结肠内见粪气影,部分小肠积气,未见明显肠管扩张,部分小肠积气,未见明显肠管扩张及气液平,两侧腹脂线尚清晰。腹部CT显示未见明显肠穿孔表现,予以地塞米松及物理冰块降温,头孢曲松及奥硝唑抗感染,外科会诊后表示无穿孔迹象,暂无急诊手术指征,建议动态随访。

术后第三天患者腹痛症状较前明显好转,体温36.7℃,伴肛门排气、排便,轻压痛,反跳痛不明显,复查患者血常规:WBC : 10.9×109/L,CRP : 35mg/L,患者进食流质饮食后无不适。

患者肠息肉切除术后出现发热、腹痛、压痛、反跳痛,考虑为肠息肉切除术后电凝综合征。

为什么会发生电凝综合征

肠息肉电切术后电灼伤按严重度可分为浆膜灼伤、微小穿孔及大穿孔。

浆膜灼伤即电凝综合征,表现为息肉切除术后出现局限性腹痛、发热、白细胞升高和不伴有穿孔的腹腔感染。在腹腔镜下可见息肉切除的局部浆膜发白和局部浆液渗出,常见于术后6h-48h,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0.33%-1%。

电凝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可能是:

1. 息肉较大,基底较宽,圈套息肉时,可能切割部距肠壁太近,或同时套取周围正常黏膜,或圈套钢丝未收紧,接触邻近肠壁通电;

2. 电凝时间过长,电流过大;

3. 圈套器接触肠壁,息肉起源较深,位于黏膜或肌层,细胞有导电性,电凝时的电流易于穿透肠壁,引起肠壁全层灼伤。

如何防治电凝综合征?

治疗息肉切除术后电凝综合征原则包括:动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禁食水,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不需要外科手术。肠息肉摘除术后,若发现患者出现局部腹痛、肌紧张,X线等影像学检查未见腹内游离气体,应考虑浆膜灼伤或微小穿孔的可能,并予严密观察和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只要腹痛不扩散,动态复查腹部平片或者CT未见明显游离气体,抗生素治疗有效,就不必手术。

如何避免电凝综合征?

1. 熟练掌握肠镜操作的基础上,电凝时选择恰当电流强度和电凝时间可能避免该综合征的发生,掌握好“切”与“凝”的操作时间,尽可能减少肠壁热损伤;

2. 调整好视野,充分暴露息肉并轻微牵拉息肉使其远离肠壁,避免贴近肠壁造成异常电流,引起肠黏膜损伤;

3. 对于基底较宽的结肠息肉,术前应行超声肠镜检查,以明确息肉的起源层次;如果一次性圈套切除可能会使比较多的正常肠壁结构同时圈入,可能会导致肠壁损伤,此时可采用分次切除的方法;

4. 在息肉基底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可以增加结肠黏膜下层的厚度,在电凝时能起到缓冲作用,避免深层组织的电流损伤;

5. 亚蒂息肉圈套时尽可能靠近蒂的息肉侧,长蒂息肉应保留0.5~1.0cm 的蒂部;

6. 对于判断出来的肠壁较薄部位(盲肠、升结肠)或既往疾病所致的肠壁薄弱部位操作时应更加谨慎。

作者:王胤 陆兴俊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AIM:临床医生需警惕间期结直肠癌的种族/民族差异

间期结直肠癌(Interval colorectal cancer,intervalCRC)也称为结肠镜后结直肠癌(post-colonoscopy colorectal cancer, PCCRC),定义为筛查或监测检查未发现,而在推荐的下一次检查日期之前发生的结直肠癌。在美国,间期CRC占所有CRC患者的3%-8%。但关于间期CRC的种族/民族数据却很少。因此,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研究

这样做,轻松阻断结直肠息肉的癌变之路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漫长过程,研究发现,近95%的结直肠癌是由息肉演变而来,经历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过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这就为结直肠癌的预防提供了极有利的机会,如果能够在息肉腺瘤阶段就斩草除根,就能有效防止结直肠癌的发生。

Gastroenterology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黏膜缺损边缘热消融辅助治疗有助于减少结肠大息肉患者复发风险

研究认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黏膜缺损边缘热消融辅助治疗可显著降低大结肠息肉患者复发风险

Gastroenterology:内镜下黏膜缺损夹子闭合用于预防结肠息肉术后出血

研究认为,结肠镜息肉切除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缺损夹子闭合可降低术后出血风险,但仅限于结肠近端大息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