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李明强课题组AS封面论文:基于功能增强的间充质干细胞球3D打印血管化微肝组织用于肝衰竭治疗

2024-05-31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该研究通过微孔阵列制得了不同尺寸的5种间充质干细胞球,并比较其肝向分化能力和旁分泌作用。

急性肝衰竭是一种发病快且致死率高的疾病,因此需要及时的医疗干预。然而,常规的肝脏移植常常受限于供体来源和数量,且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生物人工肝)往往笨重且复杂。尽管肝细胞疗法能够缓解某些症状,但由于恶劣的局部环境往往导致静脉输注的肝细胞存活率较低,进而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相关研究已表明:异位植入的肝细胞可以作为远端卫星细胞,改善局部氧化应激和炎症风暴,从而减少组织坏死,促进细胞增殖,并提高肝衰竭小鼠的存活率。然而,由于肝细胞在体外扩增困难且容易丧失相关功能,因而获取足够数量的正常肝细胞并非易事。由于间充质干细胞的低免疫原性、来源广泛、无伦理问题和无致瘤性等优点,其分化得到的肝样细胞有望用于细胞疗法治疗急性肝衰竭。虽然已有研究发现细胞球与相同数量的单个细胞相比,细胞的旁分泌作用和分化潜能明显增强,然而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且在营养物质和氧气渗透的极限距离内(约200微米),细胞球的尺寸与功能的关系尚缺乏研究。

基于此,该研究通过微孔阵列制得了不同尺寸的5种间充质干细胞球(25微米(XS)、50微米(S)、100微米(M)、150微米(L)、200微米(XL)),并比较其肝向分化能力和旁分泌作用。结果表明:直径约50微米的细胞球显著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和血管生成,且该尺寸的细胞球还具有更好的肝向分化潜能。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与单细胞相比,间充质干细胞球中多个信号通路受到上调,包括控制细胞极性、增殖、迁移和分化等多种生物过程的Wnt信号通路。且该信号通路的上调在50微米大小的细胞球中尤为显著。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Wnt信号通路抑制剂IWP2或ICG001处理后,细胞球的功能增益随之消失,进而证明了Wnt信号通路在其中发挥的重要调控作用。由于小尺寸细胞球(50微米直径)即能够实现相同数量单细胞更强的功能,因而阐明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对于细胞疗法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受肝最小单元-肝小叶结构的启发,研究者利用3D同轴生物打印技术制造了一个六角形的仿生结构微肝组织。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组成“中央静脉”和“窦状血管”的连通血管网,而间充质干细胞球(50微米直径)则包埋于肝脱细胞基质水凝胶中,作为实质部分填充于血管网的间隙。实验发现:当间充质干细胞球与血管内皮细胞以2:1的细胞接种密度比例和仿生结构共培养时,细胞的肝向分化效率更高,且形成了微血管。此外,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在四氯化碳或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衰竭模型中,当仿生微肝组织皮下植入小鼠后,其可有效缓解氧化应激和炎症风暴等早期的肝衰症状,从而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并促进肝组织再生,因而具有临床转化的潜力。

图片

创新点

1.揭示了不同尺寸的间充质干细胞球通过Wnt信号通路控制其肝向分化和旁分泌作用。

2.证明了肝小叶样细胞共培养过程中,间充质干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互作关系。

3.在两种急性肝衰竭小鼠模型中,3D打印的微肝组织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Jiabin Zhang#, Xiaodie Chen#, Yurong Chai, Chenya Zhuo, Yanteng Xu, Tiantian Xue, Dan Shao, Yu Tao*, Mingqiang Li*. 3D Printing of a Vascularized Mini-Liver Based on the Size-Dependent Functional Enhancements of Cell Spheroids for Rescue of Liver Failure. Advanced Science 2024, DOI: 10.1002/advs.202309899.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309899?af=R

作者:BioMed科技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述评|韩涛: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

近年来有关生物型人工肝(BAL)涉及的种子细胞、生物反应器等关键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初步呈现出令人期待的前景。

专家论坛|陈煜: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的优化与生物型人工肝研究进展

本文针对NBAL技术的优化及BAL的相关进展进行总结和探讨,以期对未来人工肝技术的临床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张继明教授/余雪平教授/苏智军教授团队《自然·通讯》:在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易继发感染研究中的新进展

该研究揭示了HBV-ACLF持续的高炎症反应通过诱导免疫检查点分子BTLA代偿性增加,致使CD4+T细胞免疫耗竭,而无法及时清除病原体继发感染的免疫学机制。

Nat Commun:余雪平/张继明/苏智军/毛日成团队在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易继发感染研究中的新进展

该研究揭示了HBV-ACLF持续的高炎症反应通过诱导免疫检查点分子BTLA代偿性增加,致使CD4+T细胞免疫耗竭,而无法及时清除病原体继发感染的免疫学机制。

Cell Stem Cell:惠利健团队利用微囊化可增殖人肝细胞类器官实现肝衰竭治疗

该研究大量生产了得到质量控制的ProliHHs,并被改造成肝类器官,以提高它们的成熟度。

特别关注|肝衰竭并发急性胰腺炎的机制及预防

本文对肝衰竭并发急性胰腺炎的机制和预防措施进行阐述,为临床肝衰竭患者防治急性胰腺炎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