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脑膜炎研究成果汇总

2016-09-19 MedSci MedSci原创

脑膜炎(meningitis)系指软脑膜的弥漫性炎症性改变。由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原虫、立克次体、肿瘤与白血病等各种生物性致病因子侵犯软脑膜和脊髓膜引起。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原虫、立克次体、肿瘤与白血病等各种生物性致病因子侵犯软脑膜和脊髓膜均可引起脑膜炎,其中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特别严重的疾病需及时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在数小时内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1】Lancet I

脑膜炎(meningitis)系指软脑膜的弥漫性炎症性改变。由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原虫、立克次体、肿瘤与白血病等各种生物性致病因子侵犯软脑膜和脊髓膜引起。

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原虫、立克次体、肿瘤与白血病等各种生物性致病因子侵犯软脑膜和脊髓膜均可引起脑膜炎,其中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特别严重的疾病需及时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在数小时内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

【1】Lancet Infect Dis:英国儿童病毒性脑膜炎的五十年变迁

随着英国免疫计划的成功实施,细菌性脑膜炎在大幅减少。在发达国家,大多数儿童脑膜炎是由病毒引起的。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报告英国儿童病毒性脑膜炎随着时间推移的流行病学趋势。在这项观察性研究中,使用了1968–2011年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医院的出院数据,分析小于15岁儿童的病毒性脑膜炎年龄特异性入院率。从1968年1月1日到1968年12月31日,病毒性脑膜炎住院率每年都在变化,年平均住院率为13.5/100 000(95% CI 13.0–14.0)。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住院率开始下降,1989–2011年的年平均住院率为5.2(5.1–5.3)。这些下降完全归因于1-14岁儿童。

小于1岁婴幼儿病毒性脑膜炎住院率自2005年持续增加,2011年其年平均住院率为70.0/100 000 (63.7–76.2),主要归因于≤90天的婴幼儿。1968–85年,大部分案例为1-14岁儿童(22 150/24 920[89%]);2007–11年,则主要是婴幼儿(1716/2382(72%))自从1988年开始使用麻疹腮腺炎风疹(MMR)疫苗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病毒性脑膜炎几乎消失了。

这些数据表明,病毒性脑膜炎的入院趋势已经在过去的50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部分数据反映了MMR疫苗计划对其的显著影响。(文章详见--Lancet Infect Dis:英国儿童病毒性脑膜炎的五十年变迁

【2】JAMA新成果:指尖采血!几分钟诊断脑膜炎

近日,科学家在快速诊断儿童败血症和脑膜炎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根据《JAMA》上的报道:专家可以采取手指末梢一小滴血确定是否受到致命性细菌的感染。

帝国医院的儿科医生、该研究负责人Michael Levin教授团队发现:身体的免疫系统对不同的细菌性感染和病毒的应答机制不同。他与来自英国、西班牙、美国好莱坞等地的医生共收集了240例婴幼儿(2个月~6岁)的血液样本,这些样本皆是来自医院复诊结果。

科学家们分析了他们的免疫系统,并扫描了引起任何微小变化的48000个基因。最后,他们确定了白细胞上的2个基因,发现只有细菌侵入时会发生突变,而病毒侵入时则不会。(文章详见--JAMA新成果:指尖采血!几分钟诊断脑膜炎

【3】Vaccine:脑膜炎球菌B疫情反应揭示了更高频率的疫苗相关健康事件

达尔豪西大学儿科、哈利法克斯社区卫生与流行病学部门的Joanne Langley博士在B群脑膜炎球菌病爆发期间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包括2967名接受了至少一个剂量Bexsero(4CMenB, Novartis/GlaxoSmithKline Inc.)的学生。研究人员对参与者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获取数量、剂量、人口统计数据,以及任何新的或恶化的健康问题的报告等信息。

研究结果表明,84.7%的学生接受至少一个剂量的4CMenB,70%的学生接受两个剂量的4CMenB。研究人员发现,接种第一个剂量后,健康事件的报告率为30%;接种第二个剂量后,数据为30.3%;未接种的对照组仅为15.9%。

接种第一个剂量后报告健康事件的人群中有74.7%的为正常活动受抑制;接种第二个剂量后,数据为62.6%。此外,接种第一个剂量后报告健康事件的人群中有12.8%的咨询了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接种第二个剂量后,数据为14.4%。

最常见的健康事件是注射部位反应和非特异性系统性疾病。研究人员指出,没有住院事件发生,监控过程中的医疗事件报道以前报道的不良事件一致。(文章详见--Vaccine:脑膜炎球菌B疫情反应揭示了更高频率的疫苗相关健康事件

【4】NEJM:地塞米松不能够降低HIV感染相关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死亡率

在这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中,研究人员在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老挝,乌干达,马拉维招募了HIV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成年患者。所有的患者接受了6周地塞米松或安慰剂,并结合抗真菌治疗: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沿。

451例患者被招募后,由于安全方面原因该试验被停止。10周时地塞米松组和安慰剂组死亡率分别为47%和41%(地塞米松组危险比,1.11; 95%置信区间[CI] 0.84至1.47; P=0.45),6个月时死亡率分别为57%和49% (危险比,1.18; 95%CI,0.91〜1.53; P=0.20)。10周时伤残患者的比例地塞米松组比安慰剂组高,具有预先规定好的结果13% vs 25%(比值比,0.42; 95%CI,0.25〜0.69; P<0.001) 。临床不良事件地塞米松组比安慰剂组更常见(667 vs 494例事件,P = 0.01),地塞米松组有更多的患者有3或4级感染(48 vs 25例患者,P=0.003 ),肾事件(22 vs 7  P=0.004),以及心脏事件(8 vs 0,P=0.004)。地塞米松组的脑脊液真菌清除率较慢。在整个亚洲和非洲的结果是一致的。

地塞米松并没有降低艾滋病毒相关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死亡率,并且比安慰剂造成更多的不良事件和残疾事件。(文章详见--NEJM:地塞米松不能够降低HIV感染相关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死亡率

【5】NEJM:强化抗结核治疗不能提高成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生存率

结核性脑膜炎往往是致命的。糖皮质激素进行早期抗结核治疗和辅助治疗可提高存活率,但近三分之一的该疾病患者仍然会死亡。研究人员假设,强化抗结核治疗会增强脑结核杆菌的杀灭,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涉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成年人和未感染HIV的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成人患者,他们被送至两个越南的医院之一进行治疗。共有817例患者(其中349人感染HIV)参与此研究;409例被随机分配接受标准治疗方案,408例被分配接受强化治疗。在9个月的随访中,强化治疗组的113例患者和标准治疗组的114例患者死亡(危险比,0.94;95%置信区间,0.73〜1.22;P=0.66)。没有证据表明对于总体人群和任何一个亚组中强化治疗具有显著的不同效果,感染异烟肼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患者可能有异常。在治疗组之间的次要终点没有显著差异。在治疗组之间不良事件导致治疗中断的总数目没有显著差异(标准治疗组中64例事件,强化治疗组95例事件,P=0.08)。

与标准治疗相比,强化抗结核治疗不能提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生存率。(文章详见--NEJM:强化抗结核治疗不能提高成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生存率

【6】BMC Med:HIV患者脑膜炎球菌感染风险更大

近期有研究表明,HIV感染是侵袭性脑膜炎球菌(IMD)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对HIV感染个体注射脑膜炎球菌疫苗或可降低这种罕见但致命的风险。不过在工业化国家英国,并没有认为HIV是IMD的风险因素。

研究数据显示,HIV患者中IMD发生率为6.6/100,000,非HIV人群IMD发生率为1.5/100,000。两组比较RR=4.5 (95 % CI, 2.7-7.5)。有一例16-64岁成年人中IMD病例,与非HIV人群相比,其IMD风险为22.7倍 (95 % CI, 12.4-41.6; P <0.001)。不同年龄IMD风险不同。HIV阳性的儿童和青少年B族脑膜炎球菌感染风险更高,成年人则是C、W、Y感染风险更高。绝大部分HIV患者来自非洲,因同性性行为感染HIV,诊断为IMD时被告知HIV阳性且接受抗病毒治疗。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败血症,虽然通常会进入ICU治疗,但没有发现IMD死亡病例。

研究结果表明,HIV阳性的儿童和成年人,发生IMD风险大大增加,对HIV阳性患者使用脑膜炎球菌疫苗或可降低该风险。(文章详见--BMC Med:HIV患者脑膜炎球菌感染风险更大)

【7】PLOS MED:环丙沙星预防脑膜炎需慎用

复旦大学的科研人员对上海地区的脑膜炎现状进行调研以确定在氟喹诺酮药物广泛使用后的对脑膜炎双球菌的抗菌敏感性、血清组流行率和克隆复合体(CC)流行率的变化。在1965-2013年期间,上海疾控中心共分离得到了374份脑膜炎双球菌样本。1965-1973年间,主要是是血清组A CC5(占85%),厄尔1974-1985年则主要是血清组A CC1(58%),到2005-2013年间则变成了C或B CC4821(62%)。环丙沙星不敏感性从1965-1985年间的0%上升到了2005-2013年间的84%。在对环丙沙星不敏感的菌群中,87%是CC4821或CC5。据2005年以后的观测,环丙沙星不敏感菌株在一些病人以及他们的亲密接触者中传播。1986-2006年的数据无法获得以及1965-1985年的数据量太少限制了此次研究。

此项研究表明,从2005年以来,上海地区的环丙沙星耐药性情况愈发严重。这与CC4821和CC5的传播有关。因此,环丙沙星应该被谨慎地用于预防脑膜炎双球菌。(文章详见--PLOS MED:环丙沙星预防脑膜炎需慎用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2016-09-20 Guoxj3234

    学习起来

    0

相关资讯

京港感染医师论坛 201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体会

11月16日,在第二届京港感染医师论坛主题报告会上,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感染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艾滋病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热带病和寄生虫分会主任委员李太生教授作了题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体会”的报告。 李太生教授首先逐一分析了三个临床症状都为发热伴意识障碍的病例并指出只有第二个病例为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随后,李教授逐一讲解了细

FDA授予辉瑞疫苗rLP2086治疗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获突破性疗法认定

辉瑞(Pfizer)3月20日宣布,FDA已授予双价疫苗rLP2086突破性疗法认定,目前辉瑞正调查rLP2086用于10-25岁群体,预防B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serogroup B,MenB)导致的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据估计,在全球范围内,MenB每年导致的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病例数达2万-8万例,并可能导致死亡或长期残疾,包括脑损伤和听力丧失。 突破

美药企污染药品或致脑膜炎暴发

美国检察官办公室新闻发言人17日表示,马萨诸塞州一家联合制药企业14名员工当日早间被逮捕,因该制药企业生产的药物涉嫌导致2012年美国多州脑膜炎疫情暴发并致64人死亡。美国媒体称,这也是美国最严重的一起因药品污染被控的刑事案件。 这家名为新英格兰合成药物中心的制药企业由格里高里·科尼利亚罗和巴里·加顿于1998年创办,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弗雷明汉镇。美国检察官办公室发言人克里斯蒂娜·斯

PLOS MED:环丙沙星预防脑膜炎需慎用

脑膜炎双球菌是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致病原因。据估计全球每年有至少120万例脑膜疾病,大约有10%导致死亡。基于荚膜多聚糖的不同,脑膜炎双球菌可分为12种血清组。在中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广泛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从2005年起这类药物被建议用于预防脑膜炎双球菌。环丙沙星是全球范围内推荐用于化学预防的三种抗生素之一,属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复旦大学的科研人员对上海地区的脑膜炎现状进行调研以确定在氟喹诺酮

BMC Med:HIV患者脑膜炎球菌感染风险更大

近期有研究表明,HIV感染是侵袭性脑膜炎球菌(IMD)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对HIV感染个体注射脑膜炎球菌疫苗或可降低这种罕见但致命的风险。不过在工业化国家英国,并没有认为HIV是IMD的风险因素。研究者对英格兰2011-2013年全国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究IMD发生率与HIV的联系。研究数据显示,HIV患者中IMD发生率为6.6/100,000,非HIV人群IMD发生率为1.5/100,000。

JAMA新成果:指尖采血!几分钟诊断脑膜炎

什么是脑膜炎?脑膜炎(meningitis)系指软脑膜的弥漫性炎症性改变,常见症状为发热、头痛、呕吐、食欲减退、精神差等。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原虫、立克次体、肿瘤与白血病等各种生物性致病因子侵犯软脑膜和脊髓膜均可引起脑膜炎,其中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特别严重的疾病需及时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在数小时内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然而,目前明确诊断感染的唯一途径在近100年来几乎没有变化,即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