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进京!首例患者5月13日自委内瑞拉返京

2016-05-16 佚名 京华时报

北京市报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该患者2016年4月前往委内瑞拉,当地时间5月11日出现发热、伴有少量皮疹,13日(北京时间)乘机回国,14日晨抵达首都机场。北京报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昨天,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北京市报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患者,女,29岁,中国籍,山东省烟台市人,为烟台市某公司职员。患者于2016年4月前往委内瑞拉,当地时间5月11日出现发热、伴有少量皮

北京市报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该患者2016年4月前往委内瑞拉,当地时间5月11日出现发热、伴有少量皮疹,13日(北京时间)乘机回国,14日晨抵达首都机场。

北京报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

昨天,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北京市报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


患者,女,29岁,中国籍,山东省烟台市人,为烟台市某公司职员。患者于2016年4月前往委内瑞拉,当地时间5月11日出现发热、伴有少量皮疹,13日(北京时间)乘机回国,14日晨抵达首都机场。入境时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经初筛考虑其疑似寨卡病毒感染,遂派人员陪同患者前往医院就诊,随即收入院治疗,目前患者病情稳定。5月15日,患者相关标本经北京市疾控中心初检、中国疾控中心复核该患者唾液、尿液样本寨卡病毒检测阳性,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组织市级专家组会诊,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该患者为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

此前,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对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带来的传播风险进行了评估。专家们认为,寨卡病毒病属于蚊媒传播疾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感染。北京市监测无埃及伊蚊,因此,输入性病例引发传播并进一步扩散的风险较低。

目前,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正按照相关诊疗方案和防控要求,部署全力救治患者,进一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做好流行病学调查、蚊媒应急监测、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教育等工作。

同时,从个人健康防护角度考虑,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提醒广大市民,近期谨慎前往发生寨卡病毒病疫情国家。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被发现。2007年以前,全球仅有散发病例。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时,欧洲、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以及我国的江西、广东、浙江报告,发现了输入性病例。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原文标题:北京报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盘点:不要错过的寨卡病毒研究进展汇总

小编:自2014年以来,WHO已经发现寨卡病毒在美洲存在本土流行,当前寨卡病毒在美洲区域的传播出现上升态势,疫情存在跨境传播风险。考虑到美国CDC近期首次确定寨卡病毒是胎儿小头畸形和其他的出生缺陷。因此,孕妇或者计划怀孕的女性最好不要前往寨卡病毒传染病仍在传播的国家和地区。另外,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寨卡病毒可通过性接触进行传播,因此对准备怀孕的家庭而言,最好夫妻双方都不要前往寨卡病毒传染病仍

Cell Host & Microbe:一物降一物,一种细菌可助控制寨卡病毒流行

巴西研究人员4日说,一种被认为有望控制登革热流行的常见细菌,同样也能帮助控制寨卡病毒流行。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细胞宿主与寄生体》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的研究证明,给蚊子注射沃尔巴克氏菌后,蚊子传播寨卡病毒的能力大幅下降。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是自然界常见的一种共生菌,蚊子感染后会把这种细菌传给后代,因此能成为应对寨卡疫情一种“现实、有效的选择”。研究人员首先利用感染了寨卡病毒的人类血液喂

Cell Host & Microbe:给蚊子注射细菌可阻断寨卡病毒传播

图片摘自:www.scientificamerican.com 近日,来自巴西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感染沃尔巴克氏体或许可以明显降低蚊子传播寨卡病毒的风险,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Cell Host & Microbe上,而这一研究为开发新型方法来阻断寨卡病毒的感染和传播提供希望。 如今在诸如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尼西亚及越南等国家中研究者已经大量释放沃尔巴克氏体来感染蚊子作为抑制

我国科学家首次证实寨卡病毒感染致小头畸形

5月12日凌晨,《细胞—干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建立了寨卡病毒小头畸形动物模型,并在全球首次证实寨卡病毒感染能够直接导致小头畸形的发生,该成果也为进一步研究寨卡病毒的致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许执恒团队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教授秦成峰团队合作在哺乳动物小鼠中发现,寨卡病毒可以在胚胎脑中快速复制

盘点:2016年5月13日Science期刊精华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6年5月13日)发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让小编一一道来。1. Science:一箭三雕!HIV新靶点助推更强疫苗开发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等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取得三项突破。他们发现HIV的一个新的可被疫苗攻击的脆弱位点、一种结合这个靶位点的广泛中和抗体,以及这种抗体如何阻止这种病毒感染细胞。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6年5月

Nature、Cell同时发布重大成果:动物模型揭开寨卡之谜

寨卡病毒(Zika virus)前段时间在拉美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疫情。这种病毒感染的症状很像感冒,一般是发烧和肌肉关节疼痛。然而随着疫情愈演愈烈,人们发现寨卡病毒似乎也和新生儿小头畸形有关。目前科学家们还不了解寨卡病毒感染的具体机制,也没有开发出特异性疗法和疫苗。最佳预防方式仍是采取保护措施,避免蚊子叮咬。五月十日,Nature和Cell杂志同时发表了两项寨卡研究的突破性成果。两个相互独立的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