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筛查与诊治共识》解读

2017-09-15 张澍田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虽然我国食管癌的组织类型以食管鳞癌为主,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胃食管反流病的增加,我国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化生和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也在增加,同样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有报道显示,在食管腺癌中有80%与巴雷特食管密切相关,而我国巴雷特食管的癌变率和西方国家相近,为61%左右。


解读人:张澍田教授

食管癌发病率在我国大陆已居各类肿瘤第5位,病死率居第4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食管癌在组织类型上分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虽然我国食管癌的组织类型以食管鳞癌为主,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胃食管反流病的增加,我国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化生和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也在增加,同样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有报道显示,在食管腺癌中有80%与巴雷特食管密切相关,而我国巴雷特食管的癌变率和西方国家相近,为61%左右。

食管癌患者的预后与诊断时的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所以对于早期食管腺癌的筛查是治愈食管腺癌和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所在,而对巴雷特食管的筛查、诊治是预防食管腺癌的关键所在。因此,制定我国巴雷特食管、早期食管腺癌的筛查与诊治共识亦尤为重要。然而巴雷特食管的诊断标准各国尚不统一,为避免采用不同诊断标准引起的争论,同时体现内涵及符合中国语言习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制定了新版《中国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筛查与诊治共识》(简称新共识),并在新共识中采用“巴雷特食管”这一称谓。新共识由国内31位消化病学、消化内镜学以及消化病理学专家结合国内巴雷特食管及食管腺癌筛查与诊治情况共同制订,旨在规范国内对巴雷特食管及早期食管腺癌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提高国人的健康水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巴雷特食管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内镜下可见食管鳞状上皮与胃柱状上皮的交界线(齿状线,又称Z线、SCJ)相对于胃食管结合部上移≥1cm。病理证实,食管下段的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其化生可为胃底上皮样化生、贲门上皮样化生以及特殊肠型化生,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的巴雷特食管发生癌变的风险最大。巴雷特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是指可以发展为癌的一种病理变化,主要指巴雷特食管黏膜从无异型增生(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上皮内瘤变)到低级别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到高级别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最后到食管腺癌。早期巴雷特食管腺癌是指来源于巴雷特食管黏膜并局限于食管黏膜层的腺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研究发现,对早期患者进行诊治是降低食管癌病死率的关键之一。筛查有助于食管癌的预防、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和累积病死率的重中之重。由于巴雷特食管是食管腺癌唯一被公认的癌前病变,所以巴雷特食管的诊断很重要。对于巴雷特食管的诊断既要包括内镜下诊断也要包括病理诊断。对于难以发现的病变则要依靠色素内镜及电子染色内镜发现并靶向活检,通过组织病理学予以诊断,另外还应对恶性程度、浸润深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做出诊断。巴雷特食管的确诊需要内镜检查结合病理学诊断。参照日本食管癌分类,活检组织被覆的柱状上皮下见食管腺体或腺管、被覆的柱状上皮间见鳞状上皮岛、被覆的柱状上皮下见双黏膜肌层等有助于巴雷特食管的病理学诊断。对于巴雷特食管的治疗和随访观察方面,需注意的原则是控制胃食管反流、消除症状,以及预防或治愈高级别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食管腺癌。主要方法有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内镜下治疗。随访建议用高分辨率内镜监测;对于巴雷特食管<3cm,不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者,经重复4个象限内镜下黏膜活检证实无肠上皮化生,建议退出监测;巴雷特食管<3cm伴有肠上皮化生者,建议每3~5年行1次内镜检查;对于巴雷特食管≥3cm者,建议每2~3年行1次内镜检查。

作者:张澍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9)
#插入话题
  1. 2018-03-01 秀红

    学习了

    0

  2. 2017-09-21 cscdliu

    非常好.学习了.谢谢

    0

  3. 2017-09-20 yfjms

    学习了

    0

  4. 2017-09-17 往日如昨

    学习了谢谢分享

    0

相关资讯

Gastrointest Endosc:临床实践中巴雷特食管过度诊断较为常见

美国一项研究对130例既往被诊断为巴雷特食管(BE)患者的诊断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67.7%的患者BE得以确认。由于无明显柱状内膜食管或活检未发现杯状细胞,32.3%患者的诊断被修正为非BE。BE长度、既往内镜检查部位、年龄、性别和食管裂孔疝大小均为修正诊断的预测因素。临床实践中的BE过度诊断情况对于患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此外,BE癌症风险也可能被低估。论文发表于《消化内镜》。 点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巴雷特食管患者射频消融后不良事件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背景和目的:对于发育不良的巴雷特食管的治疗常使用射频消融(RFA)或无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尽管这种方法的相对安全性,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估计不准确。因此我们进行了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评估RFA伴或不伴EMR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我们检索了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等数据库中有关RFA伴或不伴EMR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研究。我们在研究

盘点:巴雷特食管研究进展一览

Barrett食管是一种癌前病变,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经历了柱状上皮化生变化,容易诱发食管腺癌进展。Barrett食管的患病率取决于诊断的定义和人群研究,在一般人群中范围变化很大。例如,在一项1000人的瑞典人群基础研究中,只有1.6%的人患有Barrett食管,而一项在美国接受结肠镜检查的老年人群研究中,不管是否存在反流症状,16%的人群患有Barrett食管。最大的风险因素是胃食管反流病(G

Ann Surg:抗反流手术对巴雷特食管的长期疗效

使用BRAVO无线pH监测,评估抗反流手术对巴雷特食管(BE)的长期疗效。BE是与慢性胃食管反流和食管癌相关的疾病。因为客观上的原因,迄今为止,研究并没有表明,抗反流手术可以预防胃食管反流、延缓BE进展。对2家医院自1991年以来的接受抗反流手术的患者进行了研究,纳入BE患者、抗反流手术后至少随访5年。所有患者完成了临床结果问卷,并对BE进行了内镜评估和组织学评价。使用使用无线BRAVO系统进行4

Gut:研究发现阿司匹林抑制巴雷特食管的机制

NES-B和NES-G对胃酸和胆盐刺激导致的CDX2表达响应不同,并且CDX2的表达可以被阿司匹林抑制。该研究结果解释了一些反流性胃食管炎患者发展为巴雷特食管以及阿司匹林可以治疗巴雷特食管的原因

Gut:DNA含量流式检测在巴雷特食管诊断和风险分层评估的应用

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样本DNA流式检测可用于巴雷特食管的诊断和发育不良风险分层评估,DNA含量异常与疾病进展程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