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和间变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治疗指南(2013版)

2014-02-06 MedSci MedSci原创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国恶性肿瘤第1位,其中80%~85%的病例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15%,约70%的NSCLC患者确诊时即为晚期。基于分子靶点的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成为目前NSCLC研究中的热点,尤其是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国恶性肿瘤第1位,其中80%~85%的病例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15%,约70%的NSCLC患者确诊时即为晚期。基于分子靶点的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成为目前NSCLC研究中的热点,尤其是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间变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为靶点药物的发现,在NSCLC个体化治疗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EGFR是一种跨膜受体,与细胞增殖、转移、凋亡等多种信号传导通路相关。EGFR突变主要包括4种类型:外显子19缺失突变、外显子21点突变、外显子18点突变以及外显子20插入突变。最常见的EGFR突变为外显子19 LREA缺失和外显子21 L858R突变,二者均会导致酪氨酸激酶结构域活化,且均为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的敏感性突变。外显子20的T790M突变与EGFR-TKI的获得性耐药有关,还有许多类型的突变临床意义尚不明确。肺腺癌患者的EGFR突变率在高加索人群中约为10%。在2012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年会上报告了PIONEER研究的结果,这项针对亚裔晚期肺腺癌患者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晚期肺腺癌患者的EGFR突变率为50.2%。

ALK最早是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一个亚型中被发现,并因此得名。继2007年Soda等首次报道了在NSCLC中发现染色体2p的倒位,造成棘皮动物微管相关类蛋白4(echinoderm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like 4,EMIA)的N-端与ALK的激酶区融合产生一个融合基因之后,一系列研究显示,EMI4-ALK倒位有多种变异,且均可导致具有催化活性的激酶融合蛋白变异体的表达,而动物实验证实该激酶具有致癌性。EMI4-ALK融合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已经被定义为NSCLC的另一种特殊疾病亚型。国外研究显示,在NSCLC患者中,ALK融合基因阳性的发生率约为5%。国内学者报道,中国NSCLC患者ALK的阳性率约为3%一11%。

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明,EGFR-TKI和ALK抑制剂能分别使EGFR突变和ALK融合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显著获益。EGFR-TKI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和ALK抑制剂克唑替尼相继于2005年2月25日、2007年3月17日、2011年6月7日和2013年1月22日经中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SFDA)批准上市,为改善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带来新的契机。

在NSCLC患者中检测EGFR、ALK基因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美国、欧盟的权威学术机构都已制订出各自的检测和治疗指南。为了提高我国在该领域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水平,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们制订了《中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和间变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治疗指南》,从EGFR基因突变检测、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治疗、ALK融合基因检测、ALK融合基因阳性NSCLC患者治疗四方面进行系统介绍,旨在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规范化诊治水平。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Cell:EGFR通过beclin 1抑制自噬,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生长和耐药

日前,来自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正常情况下提供细胞分裂信号的蛋白质,当其过度活跃时会破坏身体的正常细胞再循环过程(cellular recycling),促进癌症的生长及化疗耐药。这项研究发表在9月12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原文下载】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在许多类型癌细胞的表面异常高水平表达。由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自噬

WCLC 2013:EGFR野生型NSCLC二线治疗中培美曲塞优于吉非替尼(CTONG 0806研究)

没有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靶向药物疗效如何?在悉尼举办的第15届世界肺癌大会上,公布了由吴一龙教授领衔的CTONG 0806研究结果,是今年会议8篇新闻发布论文之一,也是会改变肺癌临床实践的研究。培美曲塞和吉非替尼对于东亚的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讲,都是标准的二线治疗药物。CTONG 0806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2期试验,目的是探索培美曲塞与吉非替尼作为二线治疗在晚期EGFR野

Lancet Oncol:EGFR野生型NSCLC二线治疗:厄洛替尼不敌标准化疗(TAILOR研究)

厄洛替尼已经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然而,对其治疗占很大比重的EGFR野生型患者的疗效仍然存在争议。因此,一项在线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ogy)的TAILOR研究评估了在这些EGFR野生型患者中使用厄洛替尼与标准二线化疗相比的疗效。研究内容:在意大利52家医院开展了这项随机对照试验。我们纳入EGFR野生型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既往接受过铂类为基础的

Cancer Res:EGFR亚型 EGFRvA能增强肿瘤细胞侵袭力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一个新亚型,证实其可提高癌细胞的侵袭力。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11月15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李宗海(Zonghai Li)研究员,其长期致力于研制高效安全的抗肿瘤生物药物(主要为抗体药物、靶

JCO:预测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效果 检测EGFR突变丰度很重要

由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吴一龙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丰度,可预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相关研究论文7月25日在线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J Clin Oncol)。   研究者利用两种敏感度不同的检测方法——直接DNA测序法和突变特异性扩增技术对100例非小细胞肺

Lancet Oncol:阿法替尼对亚洲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有较好的疗效(LUX-Lung 6试验)

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吴一龙(Yi-Long Wu)教授领导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一项名为LUX-Lung 6的III期临床研究中比较了阿法替尼(Afatinib)与吉西他滨/顺铂(cisplatin plus gemcitabine)一线治疗亚洲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1月15日的《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杂志上。吴一龙教授现任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