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解析:脑出血影像诊断

2024-01-17 神经病学医学网 神经病学医学网

颅内出血的演变时期是基于MR T1和T2信号特征进行大致区分;超急性期MR与CT同样敏感,亚急性和慢性期则MR更为敏感;且MR信号改变是从病灶周围到中心进展。

先来看非创伤性脑出血基本演变示意图解析:

图片

脑出血超急性期(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向急性期(细胞内脱氧血红蛋白伴周围水肿)演化;主要为血红蛋白的变化。

图片

亚急性期:已由急性期的脱氧血红蛋白氧化为正铁血红蛋白,此图为亚急性早期(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逐渐向亚急性晚期(细胞外正铁血红蛋白)演变;主要变化为红细胞的完整性破坏。

图片

慢性期:已由亚急性期的正铁血红蛋白转化为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病灶形成囊腔,水肿减轻,逐渐吸收并胶质增生,遗留裂缝样病灶。

理解了这点,我们下面来详细说说脑出血的影像特点

1、脑出血影像诊断要点:

➤ CT呈高密度(50~70HU)占位;发病1天后,外周水肿形成;

➤ 血肿演变中心(核心)较周边(主体)慢;

➤ 颅内出血的演变时期是基于MR T1和T2信号特征进行大致区分;超急性期MR与CT同样敏感,亚急性和慢性期则MR更为敏感;且MR信号改变是从病灶周围到中心进展。

CT表现:

➤ CT平扫:

超急性期及急性期:高密度团块(0~3天)

※ 出血即刻:40~60HU 不均匀的高密度;

※ 出血后数小时:血液凝固收缩CT密度增加到60-80HU;

※ 血块成熟,血肿核心密度可增加到80~100HU;

※ 如果血红蛋白<8~10(血友病、肾功能衰竭)则出血呈等密度;

※ 较大的血肿可见液-液平面,大多与凝血功能紊乱或抗凝治疗有关;

※ 水肿和占位效应最初较轻(<3小时)

※ "涡流征":高密度血凝块周围出现较小的低密度区,表现为涡流样结构(活动性出血)

亚急性期:3~10天

※ 血肿密度逐步衰减(每天下降1.5HU,密度的降低与占位效应的减轻通常并不一致)

※ 水肿高峰在发病后约5天

※ 出血后1~4周呈等密度,取决于病灶的大小。

慢性期:>10天

※ 残留病灶特点:低密度病灶(37%)、无明显残留病灶(27%)、裂缝样病灶(25%)、钙化(10%)。

➤ 增强CT:

※ 活动性出血时期:造影剂渗出、CTA"斑点征"

※ 亚急性~慢性期:边缘增强(3天~1个月)

※ 慢性期:增强消失(2~6个月)

MRI表现:

➤ T1WI:

※ 超急性期(<24h):等~低信号;

※ 急性期(1~3d):等~低信号;

※ 亚急性早期(3~7d):外围高信号,中心等信号;

※ 亚急性晚期/慢性期早期(1~2w/4w):弥漫性高信号;

※ 慢性期晚期(>4w):等~低信号。

➤ T2WI:

※ 超急性期:高信号,边缘有不甚明显的低信号,病灶周围水肿;

※ 急性期:显著低信号,水肿加重;

※ 亚急性早期:低信号减轻,水肿继续加重;

※ 亚急性晚期/慢性期早期:血肿中心信号逐渐增高,周边呈低信号;

※ 慢性期晚期:环状或裂缝样低信号,无明显水肿。

➤ FLAIR:

与T2WI表现相同,出血进入到蛛网膜下也可观察到。

➤ T2* GRE

※ 超急性期:中心高信号,边缘低信号常见,可用以鉴别出血及其他占位性病变;

※ 急性期:显著的弥漫性低信号;

※ 亚急性早期:低信号(信号强度>T2WI 和FLAIR);

※ 亚急性晚期/慢性期早期:低信号边缘逐渐明显;

※ 慢性期晚期:由于胶质细胞增生的含铁血黄素染色,而呈现持续显著的低信号小环或裂缝样病灶。

➤ DWI:

※ DW1受T2 信号的影响显著(T2"透过"效应和T2"暗化"效应);

※ ADC图显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早期出血核心弥散受限;

※ 血肿周边水肿ADC信号增高。

➤ T1WI C+:

边缘强化可见于出血后数天内,可持续数月。

➤ SWI:

脑微出血比GRE更敏感。

用一张图总结一下:

图片

2、脑出血病理演变特点:

➤ 出血即刻:富含水的液性血肿;95%-98%氧合血红蛋白;

➤ 超急性期:

❤红细胞含反磁性氧合血红蛋白;

❤含水量高(T2信号增高和TI信号降低);

❤周围开始出现血管源性水肿。

➤ 急性期:

❤完整红细胞内出现脱氧血红蛋白(完整的红细胞内带有4个不成对电子的顺磁性脱氧血红蛋白形成跨膜梯度→T2WI和GRE信号降低;血红蛋白顺磁性中心不能捕获水分子→T1WI信号不缩短);

❤水肿加重。

 ➤ 亚急性期早期:

❤完整红细胞内的脱氧血红蛋白氧化为带有5个不成对电子的顺磁性正铁血红蛋白(易诱导形成跨膜梯度→T2WI和GRE低信号);

❤正铁血红蛋白最初在血肿周边形成→T1WI最早表现为血肿周边高信号。

 ➤ 亚急性期晚期→慢性期早期:

❤红细胞裂解一释放正铁血红蛋白至细胞外间隙→红细胞跨膜梯度消失(不均匀的磁性消失和含水量的增加→T2WI和FLAIR信号增高)。

❤永久偶极子和偶极子相互作用→T1信号缩短

❤水肿和占位效应减轻。

 ➤ 慢性期:

❤溶解的红细胞和血凝块被巨噬细胞吞噬;

❤正铁血红蛋白转化为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残留带有含铁血黄素瘢痕的囊腔和裂缝样病灶,在血脑屏障完整的区域持续时间并不确定;

❤水肿、炎症消退。

3、脑出血临床要点:

➤ 最常见的症状/体征:高血压(90%)、呕吐(50%)、意识障碍(50%)、头疼(40%)、癫痫发作(10%)。

➤ 病因:

※ 最常见原因: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创伤、出血性血管畸形;

※ 相对常见:梗死再灌注、凝血功能障碍、恶病质(blood dyscrasia)、药物滥用、肿瘤。

※ 不太常见:硬膜窦血栓形成、子痫、伴脓栓形成的心内膜炎、真菌感染(曲霉菌 毛霉菌)、脑炎

➤ 病程和预后:

※ 1/4患者出血1次或多次再出血,再出血增加死亡率,70%死于第二次或第三次出血;

※ 预后取决于血肿大小、发病时的意识水平和出血部位(1.后颅窝及脑叶出血比深部出血死亡率更高;2.脑室扩大:脑叶伴脑室扩大死亡率高,而丘脑出血伴脑室扩大死亡率相对降低;3.与华法林使用相关的ICH死亡率较高,发病后3个月死亡风险高2倍)

4、脑出血影像解读要点:

➤ 血肿周围大范围的血管源性水肿→警惕潜在的肿瘤可能;

➤ CT显示急性血肿显著的异质性预示血肿扩大和死亡率增高;

➤ "涡流征"、造影剂外渗和强化预示血肿扩大和死亡率增高;

➤ 液-液平面→警惕潜在的凝血功能紊乱。

5、实例演练:

➤ 超急性期脑出血

图片

图片

图片

高血压患者,CT平扫:左侧小脑急性脑出血,周围轻微水肿;MRI:小脑出血部位显示T1WI 等~低信号,T2WI 高信号,边缘有低信号环( 弯箭头所示),病灶周围水肿,提示超急性期出血。

➤ 脑出血各期共同存在

图片

图片

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轴位MRI 左T1WI/右T2WI:显示左半球后部有一混杂信号的出血病灶,存在超急性期(宽箭头指示T1等信号、T2高信号),亚急性期早期(弯箭头指示T1高信号、T2低信号);右侧颞叶出血病灶为亚急性期晚期(直箭头指示T1高信号、T2高信号)。

图片

图片

与上图为同一患者21h后影像,轴位MRI 左DWI/右ADC:显示DWI主要表现为T2“透过效应”,如右侧颞叶亚急性期晚期高信号,而左半球后部急性期或亚急性早期出血病灶由于T2“暗化效应”,表现为低信号;ADC在急性期/亚急性早期弥散受限为低信号,亚急性晚期开始弥散不受限为高信号。

作者:神经病学医学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专访浙江省中医院楼林:如何应用术中超声 让脑出血等手术“可视化”

脑出血手术中,术中超声的应用价值更广泛、更有价值。因为脑出血以后,其回声和正常脑组织的差别很鲜明,对比非常强烈,所以我们很容易就能够通过超声发现出血的位置。

专访西南医大附院彭建华:设立高血压脑出血专业组 ROSA辅助减少脑出血手术创伤

我们科室每年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量在1000例以上,由于区域的特殊性,我们也是在三级医院里为数不多能够把高血压脑出血疾病进行专业组划分的科室。目前通过规范化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Neurology: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脑出血后中风复发风险的关系

他汀类药物与复发性 ICH 风险增加无关,但与任何卒中风险降低有关,这主要是由于 IS 风险降低所致。

STROKE:预测脑出血的最佳基线临床严重程度量表截断值探索——INTERACT 研究

在轻度至中度 ICH 患者中,基线 NIHSS 评分≥10 分是预测 90 天不良预后的最佳指标。

SVN:脑卒中前的体力活动与入院血肿量和脑内出血的临床预后有关

ICH发生前每周轻度PA≥4小时与深部和叶状部位血肿体积较小有关。

Neurology:脑出血患者体重指数与功能预后的关系

该研究证明了较高的BMI与死亡率的降低、功能结果的改善、90天后自我报告的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关,从而支持了肥胖在脑出血患者中的矛盾作用。高BMI有益效果似不受种族/民族或性别的影响,年龄可能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