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 Cardiovasc Imaging:继发性二尖瓣反流和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房改善:COAPT 试验

2024-05-27 刘少飞 MedSci原创

在有症状的伴随严重二尖瓣返流的心力衰竭患者中,TEER后6个月左心房应变的改善与24个月内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住院复合终点的降低密切相关。

背景

功能性二尖瓣返流(FMR)是指由于左心室扩张和功能障碍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导致血液在心脏收缩期间反流回左心房。这种情况会对心脏的两个主要腔室——左心室和左心房——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左心房扩张和左心房应变能力的减低与心力衰竭的恶化及不良结局密切相关。二尖瓣经导管边缘对边缘修复(TEER)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旨在减少二尖瓣返流,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力衰竭住院(HFH)和全因死亡,特别是对于那些经过严格筛选的心力衰竭患者。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在COAPT试验(MitraClip经皮治疗功能性二尖瓣返流患者的心血管结局评估)中注册的患者在接受TEER后6个月内左心房应变改善对其长期结局的影响。具体来说,研究聚焦于左心房应变改善是否可以预测患者在随后的24个月内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降低。

方法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比较了基线和6个月随访时左心房应变的变化。参与者被分为两组:左心房应变改善至少15%的患者被标记为“左心房应变改善者”。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住院,这些终点在6至24个月随访期间进行评估。研究还通过多变量分析来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以确保左心房应变改善与临床结局之间的独立关联。

结果

在347名患者中,平均年龄为71岁(±12岁),其中63%为男性。经过6个月的随访,106名患者(30.5%)显示出左心房应变的显著改善。其中,TEER联合指导下的药物治疗(GDMT)组有64名(60.4%)患者显示应变改善,而仅接受GDMT治疗的组有42名(39.6%)患者显示应变改善。统计分析显示,左心房应变的改善与6个月至24个月随访期间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住院复合终点的减少显著相关,两种治疗组的风险降低程度相似(P交互作用 = 0.27)。

在多变量分析中,左心房应变改善作为一个连续变量(调整后的危险比:0.94 [95% CI:0.89-1.00];P = 0.03)和一个二分变量(调整后的危险比:0.49 [95% CI:0.27-0.89];P = 0.02)均与主要复合终点的风险降低独立相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最佳临床结局见于那些接受TEER治疗并且左心房应变显著改善的患者。

结论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有症状的伴随严重二尖瓣返流的心力衰竭患者来说,6个月随访时左心房应变的改善是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无论是接受TEER治疗还是仅接受GDMT治疗,左心房应变改善均与随后24个月内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住院的复合终点发生率的降低密切相关。尤其是那些在TEER治疗后左心房应变显著改善的患者,显示出最佳的临床结局。

这些发现强调了评估和监测左心房应变在管理功能性二尖瓣返流及其相关心力衰竭患者中的重要性。TEER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改善二尖瓣返流,还能通过改善左心房功能,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和死亡率,从而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

原始出处:

Pio SM, Medvedofsky D, Delgado V, Stassen J, Weissman NJ, Grayburn PA, Kar S, Lim DS, Redfors B, Snyder C, Zhou Z, Alu MC, Kapadia SR, Lindenfeld J, Abraham WT, Mack MJ, Asch FM, Stone GW, Bax JJ; COAPT Trial Investigators. Left Atrial Improvement in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Mitral Regurgitation and Heart Failure: The COAPT Trial. JACC Cardiovasc Imaging. 2024 May 10:S1936-878X(24)00151-7. doi: 10.1016/j.jcmg.2024.03.01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8795108.

作者:刘少飞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杨杰孚教授团队:全国视角下的心力衰竭治疗与预后——中国心衰患者的生存分析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别邀请杨杰孚教授解读研究成果及亮点,并介绍该研究对我国心衰诊疗的实践意义。

Cardiovasc Diabetol:甘油三酯葡萄糖体重指数与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患者长期不良结局的关系

该研究揭示了TyG-BMI指数与HF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HF再住院之间的非线性关联,将TyG-BMI指数定位为该人群的重要预后指标。

JCN:运动对心衰患者端粒长度的影响

端粒长度与IL-1β之间的关系提示炎症与细胞衰老之间的关系。

Eur Heart J:确定缺铁性心力衰竭的三种机制途径

铁缺乏性心力衰竭发展的三种不同机制途径为全身铁耗竭和造血障碍、骨骼和心肌细胞内铁的不成比例耗竭,这些机制可能同时起作用或依次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

Eur Heart J :慢性心力衰竭中的肺动脉压监测:MONITOR-HF 试验中临床相关亚组的影响

在MONITOR-HF试验的亚组分析中,证实了肺动脉导向的心力衰竭治疗在不同临床亚组中的一致益处,强调其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状况和肺动脉压力方面的有效性。

Cardiovasc Res :使用磷酸二酯酶 2A 和 4B 进行基因治疗可通过改善亚细胞 cAMP 区室来改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PDE2A和PDE4B基因治疗通过恢复细胞微区的cAMP分区,有效预防压力过载引起的心力衰竭及相关的心脏改变和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