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合并直肠神经内分泌癌1例

2020-02-02 田鹏 杜文燕 许文哲 医学影像学志

患者男,42岁。因便秘、腹胀、腹痛于2018年3月12日来院就诊。患者诉平日剑突下闷痛不适,能耐受,化验示肝功能异常,余无其它异常。超声见肝脏三枚实性肿物,位于右肝后叶,最大者约136mm×95mm,边界清晰,回声不均质,内见不规则液性暗区,CDFI:内见星点状血流信号。腹部CT发现:肝脏多发占位,增强后强化不均匀,考虑恶性肿瘤伴瘤卒中(图1)。

患者男,42岁。因便秘、腹胀、腹痛于2018年3月12日来院就诊。患者诉平日剑突下闷痛不适,能耐受,化验示肝功能异常,余无其它异常。超声见肝脏三枚实性肿物,位于右肝后叶,最大者约136mm×95mm,边界清晰,回声不均质,内见不规则液性暗区,CDFI:内见星点状血流信号。腹部CT发现:肝脏多发占位,增强后强化不均匀,考虑恶性肿瘤伴瘤卒中(图1)。


图1 CT增强,肝内病灶可见不均匀强化伴液化坏死
 
入院后PET-CT示:肝内3个病灶伴部分不均匀轻度代谢表现,考虑恶性肿瘤。骶前软组织结节伴代谢轻度增高,考虑肿瘤转移;双肺多发微结节,建议随访。化验检查排除乙肝、丙肝、戊肝病毒感染
 
经超声引导肝脏病灶穿刺活检(图2),病理结果显示:5处肝组织肝细胞颗粒变性伴部分肝细胞非典型增生及慢性炎细胞浸润,其中2处边缘查见极少许异型细胞,结合免疫组化考虑神经内分泌瘤(NET,G2“不典型类癌”)可能性大(图3)。免疫组化:CKAE1/AE3:(+);CK8/18:(+);CD56:(+);Syn:(+);CD34:血管(+);Vimentin:(-);CEA:(-);TTF-1:(-);P40:(-);CK5/6:(-);CK7:(-);NapsinA:(-);CK19:(-);CD10:(-);Hep-1:(-);AFP:(-);P53:灶性(+);Ki-67:(+)S占10%。




图2 超声引导肝脏右叶占位实性部;图3 肝脏病灶穿刺活检病理图像
 
于2018年3月28日直肠镜检查,病理:2小片粘膜内查见神经内分泌瘤“NETG1”(类癌)(图4)。免疫组化:CKAE1/AE3:(+);CK8/18:(+);Vimentin:(+);CD56:(+);Syn:(+);CgA:(-);NSE:(-);Ki-67:(+)S占2%。


图4 直肠标本病理图像CT发现:肝脏多发占位,增强后强化不均匀,考虑恶性肿瘤
 
经北京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会诊,建议行肝脏介入治疗以控制肿瘤生长,患者于2018年4月1日,行TACE治疗术。
 
讨论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起源于具有胺前体摄取及脱羧能力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具有显著异质性的肿瘤。多发生于、肠及胰腺胰腺最为常见,原发于肝脏的较为少见。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多为无功能性,绝大多数患者不出现神经内分泌激素异常增多的临床表现,患者多因肿瘤生长过大引起并发症,如腹痛、压迫胆管出现梗阻性黄疸或是发生转移而出现相应的症状来就诊,本例患者因腹胀加重就诊。
 
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较困难,超声检查一般无特异性表现,CT平扫可见低密度区域,增强CT均表现为弥漫性的不均匀强化,可见有出血、坏死、囊性病变等,MRI平扫T1WI一般呈低信号和等低混杂信号,T2WI常为等高信号及高混杂信号,其内见类囊性的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表现和CT相似,目前手术切除是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首选治疗方法,完全切除原发肿物,并且进行淋巴结清扫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巨大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甚至病理学提示低分化肿瘤,肝移植术疗效显著,术后生存期最长可达10年。
 
原始出处:

田鹏,杜文燕,许文哲.肝脏合并直肠神经内分泌癌1例[J].医学影像学志,2019,29(01):151+155.

作者:田鹏 杜文燕 许文哲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肝脏富血供病变!

女,58岁,体检发现肝脏占位21天

Nat Biotech:美新研究可大幅增加活体肝脏体外保存时间

美国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可大幅延长捐献的活体肝脏保存时间的方法,未来有望为肝移植手术赢得更长的时间窗口。日前发表在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的研究显示,这种新的低温保存方法可以让肝脏组织的保存时间从9小时增加到27小时。

肝脏疾病风险评分、量表在线使用

肝脏疾病风险评分、量表在线使用

Nat Commun:研究团队在肝脏中发现有助于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新机制

研究团队在肝脏中发现有助于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新机制。

JCEM:超重和肥胖对儿童和青少年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由此可见,小儿肝酶正常值随年龄和性别而变化。超重和肥胖与肝脏损害的生化指标升高有关。这些发现强调了预防和治疗儿童和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必要性。

Sci Transl Med:肝脏芯片可准确预测多物种药物毒性,加速药物筛选!

药物毒理学实验是确保药物安全性的关键,然而,目前标准临床前模型无法准确预测药物性肝损伤。为了更加快速有效的进行药物的筛选,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多物种肝脏芯片,该芯片由大鼠、犬或人的肝细胞、内皮细胞、枯否细胞和星形细胞组成,能够识别物种间药物代谢和毒性的差异,快速有效的进行药物肝毒性筛选,从而显著降低新药问世的时间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