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Virol:线粒体蛋白TSPO抑制HIV囊膜蛋白合成

2014-10-02 MedSci MedSci原创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郑永辉研究团队近日在国际病毒学权威期刊上发表了有关抑制艾滋病病毒囊膜蛋白合成的新途径的论文,为抗艾滋病疫苗及药物研制提供了新思路。郑永辉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能够为解释艾滋病病毒囊膜蛋白不能高效表达机制提供线索,而且阐明了一种新型的抗病毒机制。艾滋病疫苗的研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至今仍没有成功。其难点之一就是艾滋病病毒的囊膜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很难得到高效表达。早在上个世纪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郑永辉研究团队近日在国际病毒学权威期刊上发表了有关抑制艾滋病病毒囊膜蛋白合成的新途径的论文,为抗艾滋病疫苗及药物研制提供了新思路。

郑永辉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能够为解释艾滋病病毒囊膜蛋白不能高效表达机制提供线索,而且阐明了一种新型的抗病毒机制。

艾滋病疫苗的研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至今仍没有成功。其难点之一就是艾滋病病毒的囊膜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很难得到高效表达。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发现,在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只有15%的病毒囊膜蛋白能够得到表达,其余绝大部分都滞留在细胞内质网中被一种尚不明确的机制所降解。

据了解,绝大多数动物病毒,包括能够引起艾滋病、流感、乙型脑炎、丙型肝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登革热等严重疾病的病毒,在病毒颗粒外都有一层由糖蛋白和脂类分子形成的囊膜。这些糖蛋白又称为囊膜蛋白,是病毒识别并感染宿主细胞的唯一工具,其在决定病毒毒力、介导病毒在宿主体内的繁殖和扩散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囊膜蛋白能够诱导感染个体宿主产生具有保护性免疫功能的中和抗体,因此被认为是疫苗研制的首选靶抗原。

郑永辉团队首先筛选到了一株不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源T细胞,通过对其抗艾滋病病毒机制的深入研究而发现,与能够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T细胞相比,该细胞超过量表达一种线粒体转位分子蛋白(TSPO),并引起病毒囊膜蛋白在内质网中发生错误折叠,错误折叠的囊膜蛋白经内质网相关蛋白降解途径降解。此项研究应用靶向基因敲除技术对TSPO蛋白的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胞中下调TSPO的表达可以增加病毒囊膜蛋白的合成,而上调TSPO的表达则可抑制病毒囊膜蛋白的合成,从而达到抗病毒感染的目的。

有关“线粒体蛋白TSPO通过内质网相关蛋白降解途径抑制艾滋病病毒囊膜蛋白合成”的上述内容发表于美国出版的《病毒学杂志》上。

原始出处: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4)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Cell:让潜伏HIV无所遁形

最近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Cell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报告了一种新方法用于杀灭潜伏在细胞内的HIV。长期以来,免疫学家和医学专家都苦于HIV会在人体一些细胞中潜伏,而这种"潜伏"之深甚至让机体免疫系统和抗病毒药物徒唤奈何。这也成为治疗艾滋病的一大难点,也使艾滋病的治愈变成了空中楼阁。 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这项研究中反其道而行之,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广谱中和抗体(bNabs)和病毒诱发剂结合

葛兰素史克和辉瑞HIV三合一药物Triumeq获FDA批准

葛兰素史克(GSK)和辉瑞(Pfizer)合资公司ViiV Healthcare 近日宣布,三合一HIV药物Triumeq(dolutegravir/abacavir/lamivudine,dolutegravir/阿巴卡韦/拉米夫定,50mg/600mg/300mg)获FDA批准,用于HIV-1感染的治疗。Triumeq是ViiV首个基于dolutegravir的固定剂量组合HIV复方片,结合了

PNAS:一细胞蛋白或能阻止HIV释放

来自密苏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促进病毒进入细胞的蛋白质家族也能够阻止HIV和其他病毒的释放。这一研究发表在近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论文通讯作者是密苏里大学医学院分子微生物与免疫学副教授刘善虑(Shan-Lu Liu)博士。主要从事病毒侵入细胞机制、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病毒复制机制以及抗病毒分子的筛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Science、PNAS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4

Science:从艾滋病治愈失败中获得宝贵经验

美国密西西比州的一名幼儿在经过两年的停药缓解期后,体内再度出现艾滋病毒(HIV),这导致一些认为艾滋病能够治愈的临床医生、HIV研究人员和公众希望破灭。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两位著名HIV专家在一篇新的评论文章中写道,尽管结果令人失望,但密西西比婴儿以及近期其他两个成人HIV“反弹”病例也让人们积累了一些关于HIV能够在人体形成病毒藏匿之所以对抗治疗的重要经验。 在8月28日的《科学》

Exp Neurol:为何HIV病人会患痴呆症?

HIV相关的神经认知障碍(HAND)包括认知功能的障碍、运动能力的障碍及行为的改变等;而目前关于HIV相关的神经认知障碍发病的分子机制却不得而知;近日,来自波鸿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HIV或许对神经细胞有害,而且其往往会间接诱发神经细胞的损伤。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Experimental Neurology上。 HIV会克服血脑屏障感染机体的免疫细胞、单核细胞及T细胞,文章中

Science:HIV感染关键受体CCR5分子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被破译

                 新闻发布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