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Engl J Med:被诊断为癌症后自杀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2012-04-10 爱唯医学网 爱唯医学网

近日,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线发表的一项大型瑞典队列研究显示,被诊断为癌症的患者在接下来数周内发生自杀和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特别是那些被诊断具有不良预后癌症的患者,以及癌症不能以既往精神或心血管疾病解释的患者。 既往研究显示,癌症患者发生自杀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但大部分研究将这种情况归因于进展性癌症所带来的负担,而很少有研究关注癌症诊断后的时间段。 在这

近日,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线发表的一项大型瑞典队列研究显示,被诊断为癌症的患者在接下来数周内发生自杀和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特别是那些被诊断具有不良预后癌症的患者,以及癌症不能以既往精神或心血管疾病解释的患者。

既往研究显示,癌症患者发生自杀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但大部分研究将这种情况归因于进展性癌症所带来的负担,而很少有研究关注癌症诊断后的时间段。

在这项研究中,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医学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科的Fang Fang博士及其同事采用瑞典全国癌症登记库中有关癌症和死因的数据,对这一时间段进行了探讨。该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91~2006年,覆盖基线时年龄≥30岁的600万以上瑞典人。

共534,154人在这一时间段首次被诊断癌症,其中前列腺癌95,786例,乳腺癌74,977例(女性),结直肠癌62,719例,皮肤癌47,169例,淋巴或造血系统癌36,648例,肺癌34,743例,中枢神经系统癌13,447例,“高度致死性食管癌、肝癌和胰腺癌”26,335例,其他癌症142,330例。

随访期间,786例罹患任何类型癌症的患者自杀死亡,发生率为0.36/1,000人-年,是瑞典无癌症成人(13,284人自杀死亡,发生率为0.18/1,000人-年)的2倍。诊断癌症后首周内的自杀死亡率最高,为2.50/1,000人-年。

诊断癌症后12周内的自杀相对风险为4.8(110例患者;发生率为0.95/1,000人-年),以高度致死性食管癌、肝癌或胰腺癌患者的自杀相对风险为最高,其次为肺癌患者。所有类型癌症患者的自杀风险程度此后迅速降低,但1年后的风险仍高于平均水平。

诊断任何癌症后52周内的自杀相对风险为3.1 (260例患者,发生率为0.60/ 1,000人-年)。校正所有人口学因素后发现,这52周内的预期自杀数量为87例,173例与癌症诊断相关。

未合并精神障碍的患者的自杀相对风险高于合并精神障碍的患者。

在致死性心血管事件方面,在被诊断任何癌症的患者中共观察到48,991例心血管死亡,发生率为23.10/1,000人-年,约为无癌症人群(543,144例死亡;发生率为7.53/1,000人-年)的3倍。

与自杀相对风险一样,心血管死亡相对风险(5.6)也是在诊断癌症后首周内最高(1,318例患者,发生率为116.8/1,000人-年),以中枢神经系统癌患者的相对风险为最高,其次为高度致死性食管癌、肝癌或胰腺癌患者,随后为肺癌患者。

同样,心血管死亡风险在诊断癌症几周后迅速降低,并且在1年后未持续存在。

诊断任何癌症(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癌)后4周内的心血管死亡相对风险为3.3(2,641例患者,发生率为65.81/1,000人-年)。这4周内的校正后预期心血管死亡数量为766例,1,875例死亡与癌症诊断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男性和女性中均观察到风险增加的情况。

为了校正未测定的混杂因素,研究者还对死于自杀或心血管原因的所有癌症患者进行了一项病例交叉分析,结果表明,所观察到的癌症诊断与自杀和心血管死亡之间的关联或可通过其他因素加以解释,比如某种导致癌症、自杀和心血管死亡的未知因素。

该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仅单独探讨硬终点,因此可能未考虑到新诊断癌症患者的所有精神负担。其他潜在相关终点(如自杀未遂和重度但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仍有待探讨。此外,该研究仅纳入年龄≥30岁的成人,因此未来尚需在儿童、青少年和年轻成人中探讨癌症诊断后的效应。重要的是,鉴于目前已发现癌症诊断后自杀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因此未来研究还应致力于开发有效的预防措施。

该研究获瑞典工作生活和社会研究理事会、瑞典研究理事会、瑞典大脑基金会和瑞典医学研究协会支持。研究者声明无经济利益冲突。(生物谷Bioon.com)

doi:10.1056/NEJMoa1110307
PMC:
PMID:

Suicide and Cardiovascular Death after a Cancer Diagnosis

Fang Fang, M.D., Ph.D., Katja Fall, M.D., Ph.D., Murray A. Mittleman, M.D., Dr.P.H., Pär Sparén, Ph.D., Weimin Ye, M.D., Ph.D., Hans-Olov Adami, M.D., Ph.D., and Unnur Valdimarsdóttir, Ph.D.

BACKGROUND Receiving a diagnosis of cancer is a traumatic experience that may trigger immediate adverse health consequences beyond the effects of the disease or treatment. METHODS Using Poisson and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models, we conducted a historical cohort study involving 6,073,240 Swedes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a cancer diagnosis and the immediate risk of suicide or death from cardiovascular causes from 1991 through 2006. To adjust for unmeasured confounders, we also performed a nested, self-matched case-crossover analysis among all patients with cancer who died from suicide 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the cohort. RESULTS As compared with cancer-free persons, the relative risk of suicide among patients receiving a cancer diagnosis was 12.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8.6 to 17.8) during the first week (29 patients; incidence rate, 2.50 per 1000 person-years) and 3.1 (95% CI, 2.7 to 3.5) during the first year (260 patients; incidence rate, 0.60 per 1000 person-years). The relativ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eath after diagnosis was 5.6 (95% CI, 5.2 to 5.9) during the first week (1318 patients; incidence rate, 116.80 per 1000 person-years) and 3.3 (95% CI, 3.1 to 3.4) during the first 4 weeks (2641 patients; incidence rate, 65.81 per 1000 person-years). The risk elevations decreased rapidly during the first year after diagnosis. Increased risk wa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for cancers with a poor prognosis. The case-crossover analysis largely confirmed results from the main analysis. CONCLUSIONS In this large cohort study, patients who had recently received a cancer diagnosis had increased risks of both suicide and death from cardiovascular causes, as compared with cancer-free persons. (Funded by the Swedish Council for Working Life and Social Research and others.)

作者:爱唯医学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Am J Pathol:调节胰腺癌细胞扩散的蛋白

伦敦Queen Mary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调节胰腺癌细胞“粘性”的蛋白质,研究团队已经表明S100PBP蛋白能抑制蛋白酶Z的水平,蛋白酶Z使胰腺癌细胞具有粘性,使得它们能够扩散到周围环境中。 该项研究由英国慈善机构、胰腺癌症研究基金会(PCRF的)资助,发表于《美国病理学杂志》。 Queen Mary巴兹癌症研究所Tatjana Crnogorac-Jurcevic博士说:我们相信这些结果具

Theranostics:纳米粒子和交变磁场杀死小鼠体内癌细胞

佐治亚大学科学家们发现利用纳米粒子和交变磁场可以在半小时内杀死患头颈癌的小鼠体内肿瘤细胞,同时不伤害健康细胞。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Theranostics杂志上,研究人员已经证实可以用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诱导热疗法来治疗患这种类型癌症的老鼠。 该研究领导者、富兰克林艺术和科学学院物理学助理教授Qun Zhao说:“我们表明低浓度的纳米粒子就可以杀死癌细胞”。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正在探索炽热的纳

PNAS:美开发新疗法 有望战胜7种癌症

日前,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能帮助人体免疫系统摧毁癌细胞的新型药物,对乳腺癌、肠癌、前列腺癌、子宫癌、脑癌、膀胱癌、肝癌等多种癌症都有疗效。此外前期研究表明,该药物还可用于治疗血癌(白血病)。研究人员表示,若能及早使用,该药物甚至可以完全治愈恶性肿瘤疾病,且副作用极小。 目前这种药物仅在小白鼠身上进行了试验,研究人员希望能在两年内开始临床试验。 据悉,新型药物的效力集中于一种大量存在于癌细胞表

JBC:科学家解开癌细胞死亡之谜的关键

由英国莱斯特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已证明某些肿瘤细胞对蛋白质P21特别敏感。这种蛋白质通常会迫使正常细胞与癌细胞停止分裂,但最近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P21也可以杀死癌细胞。 然而,科学家们一直不清楚这是如何发生的。 莱斯特大学生物化学系Salvador Macip研究员说:“如果我们可以利用P21的这种“杀伤力”,那么我们可以开发出旨在提高P21水平的癌症新疗法。 现在,英国莱斯特和加的夫

PLoS One:中国汉族女性乳腺癌促炎症因子多态性关联分析

目前,乳腺癌病因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及炎症方面。已知促炎症因子IL-17A和IL-17F能够介导炎症和癌症的发生。为了评估在乳腺癌风险中IL-17A和IL-17F基因多态性的作用,来自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预防及治疗中心的庞达教授及其课题组在中国汉族女性中开展了一个乳腺癌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发现,IL-17A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风险有关。相关文章发表在3月26日的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

Oncogene:新蛋白质可以预测乳腺癌肺转移

最近,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有用蛋白质,该蛋白质可以预测乳腺癌患者发生肺转移的风险 过氧化物酶2保护肿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并促进肿瘤细胞在肺部的生长和增殖。 来自Bellvitge生物医学研究所(IDIBELL)的研究表明:转移到肺的乳腺癌细胞能表达较高水平的过氧化物酶2(PRDX2)蛋白。这项研究证实调控这种蛋白质的水平可能是一个新的治疗肿瘤,以防止肺转移的策略。研究结果发表在Oncogene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