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J】建立滤泡性淋巴瘤的基因分型,助力精准治疗

2024-09-03 聊聊血液 聊聊血液

滤泡性淋巴瘤患者间在生物学特征和临床进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尚无权威的分类系统。为了解析FL的多样性,欧美多国学者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甲基组学方法分析FL的异质性,将患者分为五种不同的基因亚型。

FL的基因亚型

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间在生物学特征和临床进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尚无权威的分类系统。为了解析FL的多样性,欧美多国学者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甲基组学方法分析FL的异质性,将患者分为五种不同的基因亚型。结果近日发表于《Blood Cancer Journal》。

图片

研究结果

学者基于多个研究队列中713例未经治疗的FL患者,使用治疗前肿瘤组织样本进行靶向DNA测序,共识别出57个基因,KMT2D(63.4%)和CREBBP(57.5%)是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其次是TNFRSF14(34.4%)、BCL2(32.7%)、EZH2(20.6%)、fox01(14.8%)和STAT6(13.1%)。

利用Bernoulli混合模型分为5种基因亚型,它们具有独特基因表达谱,且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此外,这些clusters富集特定突变,具体如下:CS(CREBBP、TNFRSF14和STAT6)、TT(TNFAIP3、TP53和MYD88)、GM(GNA13和MEF2B)、Q(弱富集HLA-DMB和NOTCH1;静止型,低突变负荷)和AR(与mTOR通路相关的基因突变)。

图片

亚型Q富集I期患者,与其他亚型相比具有较低的增殖史。AR亚型富集表达IgM的FL,与晚期和>4个淋巴结部位受累相关。

图片

图片

作者还在独立样本队列(GALLIUM试验中的418例样本)中验证了该亚型。

不同亚型的无进展生存期存在差异,尤其是TT亚型的患者在接受免疫化疗时始终表现出较差的无进展生存期。

图片

总结

该研究揭示出FL中存在五种遗传亚型,显示出在基因突变、DNA甲基化特征和患者预后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FL的分子学和临床异质性,并可能指导亚型特异性治疗策略的发展,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例如,可以推测mTOR抑制剂可能对AR亚型有效,而表观遗传学调节可能非常适合CS和GM亚型;TT亚型的患者可能从无化疗治疗策略中获益。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评估靶向和其他新疗法对特定遗传背景的FL的获益。

参考文献

Shelton V,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genetic subtypes in follicular lymphoma.Blood Cancer J . 2024 Aug 7;14(1):128. doi: 10.1038/s41408-024-01111-w.

作者:聊聊血液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Nat Med】liso-cel治疗2线及以上滤泡性淋巴瘤的2期研究

近日《Nature Medicine》报道了其中既往≥1线治疗的R/R FL队列的初步结果,也是首次报道CAR-T治疗二线R/R FL。

Nat Med:利基迈仑赛治疗泡性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该研究旨在评估利基迈仑赛在复发/难治性FL患者(包括高风险 2L 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利基迈仑赛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复发/难治性 FL 治疗方案,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

【柳叶刀血液学】CD3/CD20双抗Epcoritamab治疗R/R FL的2期研究结果

Epcoritamab是一种皮下注射的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其EPCORE NHL-1研究的I期部分表明,治疗R/R FL的安全性和疗效均良好。

【TCT】FL移植和CAR-T治疗的临床实践建议:ASTCT和EBMT协作协作

滤泡性淋巴瘤(FL)是最常见的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在某些情况下,造血细胞移植(HCT)是潜在的治愈手段。

【EClinicalMedicine】CD20抗体MIL62联合来那度胺治疗R/R FL或MZL的1b/2期研究结果

石远凯教授牵头一项多中心、单臂、1b/2期研究,旨在探讨MIL62联合来那度胺治疗复发/难治性(R/R)滤泡性淋巴瘤(FL)或边缘区淋巴瘤(MZ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Blood Adv】FL和MZL一线治疗或观察后组织学转化的风险

该研究是关注FL和MZL HGT的最大规模研究,近日发表于《Blood Adva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