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白遮百丑,一黑毁所有”,在所有女人的心中,美白如同减肥一样,是毕生都要坚持不懈的事业。可是随着年龄增长,不少人脸上开始长出黄褐斑,有些人甚至年纪轻轻就开始长了,这困扰着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很多人尝试过多种办法祛除黄褐斑,但收效甚微。甚至有些人在非医疗机构使用偏方或所谓的中药面膜,黄褐斑不但没有变淡,还变成了敏感肌。面对这难以清除的黄褐斑,我们该如何应对?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后天获得的、主要见于面部暴露部位的色素沉着斑,又名肝斑、妊娠斑。黄褐斑多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特征性表现为面部对称性黄褐色斑片,深浅和形状不定,多发生在曝光或易摩擦刺激部位,常见于两侧颧骨处和面颊部,亦可累及额头、眉弓、鼻部和口唇周围,偶尔也可发生于前臂等其他部位。皮损边界较清,无鳞屑,无主观症状。色斑深浅可随季节、日晒、精神状况而变化。
一、为什么脸上会长黄褐斑?
遗传易感性、日光照射、性激素水平变化是黄褐斑三大主要发病因素,黑素合成增加、皮损处血管增生、炎症反应及皮肤屏障受损均参与了黄褐斑的发生。
1、遗传易感性:亚洲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达30%,约40%患者有家族史,且容易出现治疗抵抗,迁延不愈。
2、日光照射:日光中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蓝光(爱看电脑和手机的你可以贴张防蓝光贴膜)直接刺激黑素细胞合成色素;紫外线导致基底膜带损伤,使黑素进入真皮,弹性纤维变性,引起皮肤光老化,并诱导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皮脂腺细胞等分泌促黑素生成因子,如肝细胞生长因子、干细胞因子等,可激活酪氨酸酶活性,增强黑素细胞功能,促进黑素合成。
3、性激素:妊娠、口服避孕药及性激素替代治疗可诱发和加重育龄期女性黄褐斑。
4、黑素合成增加:多种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黑素细胞中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通过上调下游的酪氨酸酶、酪氨酸酶相关蛋白酶1及多巴色素异构酶,活化黑素细胞功能,促进黑素合成。
5、血管因素:黄褐斑皮损中真皮小血管数量及管径较正常皮肤显著增加。
6、炎症反应:皮损区Toll样受体-2、TLR-4表达上调,促进前列腺素E2、干细胞因子释放,增加黑素合成;此外,白细胞介素-1β、IL-17、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环氧合酶2等炎症因子增多,激活酪氨酸酶及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促进黑素生成。
7、皮肤屏障受损:黄褐斑皮损处角蛋白、角化套膜蛋白及酸性神经酰胺酶表达异常,通过p53/阿黑皮素原/TRP1信号通路促进紫外线诱导色素增加,促进皮肤色素沉着。且黄褐斑皮损处角质层较正常皮肤要薄很多。
此外,睡眠障碍、使用汞、铅含量超标等劣质化妆品、烹饪等热辐射接触、甲状腺疾病、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和肝脏疾病等也可诱发或加重黄褐斑。
二、几个黄褐斑的治疗误区
当面部长了黄褐斑,很多人都不会任其发展,毕竟太影响美观了。于是大家积极寻求有效祛斑的方法,以期重获美貌,却往往步入误区,一不小心踩了大坑:
1、使用宣称快速祛斑的护肤品或药物
这些产品或药物里面成分不明,有些甚至加入了激素、铅汞化合物。黄褐斑没治疗好,皮肤反而变薄萎缩,甚至肾脏受损。
2、进行不正规的光电治疗
选择不合适的光电设备和不当的治疗参数操作可能破坏皮肤,激惹黑素细胞分泌更多色素,使得黄褐斑颜色加深、范围扩大,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3、 服用「美白丸」
市面上各种品牌的美白丸炒得很火,但很多美白丸的主要成分是大豆异黄酮,长期摄入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如月经紊乱、乳腺增生等,还可能加重肝肾负担。而且美白丸有效性其实并不确切,所以建议慎重使用。
三、黄褐斑要如何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减少黑素生成、抗炎、抑制血管增生、修复皮肤屏障、抗光老化为指导原则。避免诱发因素,注重防晒,配合使用修复皮肤屏障的功效性护肤品、美白类护肤品,结合临床分期与分型,联合系统及外用药物、化学剥脱、激光和中医药治疗。多种方法联合治疗比单一的治疗更有效。
(二)治疗目标
色斑变淡或恢复正常,面积缩小或消失,减少复发。其实要完全将黄褐斑清除干净比较难,所以期望值不要太高,涂防晒霜后能完全遮盖住黄褐斑就算达到理想治疗目标了。
(三)基础治疗
1. 避免诱发因素,调整生活方式:避免日照,减少烹饪热(找到不用做饭的理由了)/职业热接触,避免使用汞、铅含量超标等劣质化妆品;避免服用引起性激素水平变化的药物及光敏药物;保证睡眠充足,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态。
2. 修复皮肤屏障:黄褐斑患者存在皮肤屏障受损。研究表明,透明质酸是维持皮肤水合作用的重要成分,并具有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等细胞间脂质成分,对维持皮肤屏障的结构和功能起到重要作用,青刺果油所含脂质与角质层细胞间脂质成分相似,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神经酰胺、胆固醇及游离脂肪酸,达到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使用具有科学依据的功效性护肤品对黄褐斑的防治有益。
3. 防晒:应贯穿黄褐斑的整个治疗过程。建议长期使用日光防护指数(sun protection factor,SPF) ≥ 30、UVA防晒指数(protection grade of UVA,PA)+++的广谱(UVA + UVB + 蓝光)防晒剂,对控制黄褐斑的发生发展更有效。每2小时涂搽1次,每次2 mg/cm2 ,以减少由日光照射引起的色素增加;在外用防晒霜的基础上加强遮挡性(规避性)防晒,有利于黄褐斑的防治,减少复发。
4. 美白类护肤品:研究显示,含甘草提取物、左旋维C、4-N-丁基间苯二酚、白藜芦醇、谷胱甘肽、鞣花酸、桑叶提取物、芦荟素等成分的美白类功效性护肤品可用于黄褐斑的治疗。国内学者研究表明,一种含有滇山茶、马齿苋、青刺果、三七的新型复合美白制剂能有效地改善黄褐斑症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有功效性及安全性,经过临床验证的美白类护肤品。
5. 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可能诱发或加重黄褐斑的相关慢性疾病。
(四)分期分型治疗
1. 活动期
避免光电治疗及化学剥脱术,应选择基础治疗配合系统药物治疗。
系统药物包括:
①氨甲环酸:可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减少黑素合成,同时抑制血管增生,减轻红斑;可口服用药,250 ~ 500 mg/次,每日1 ~ 2 次,用药1 ~ 2个月起效,建议连用3 ~ 6个月;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月经量减少等,既往有血栓、心绞痛、卒中病史者禁用;
②甘草酸苷: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白三烯等炎症因子产生,以达到抗炎作用;可静脉滴注,40 ~ 80 mg/次,2次/周;不良反应包括低钾血症、高血压和极少见的横纹肌溶解;
③维生素C和维生素E:维生素C能阻止多巴氧化,抑制黑素合成,维生素E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可增强疗效;推荐维生素C 0.2 g/次,3次/d,维生素E 0.1 g/次,1次/d;
④谷胱甘肽:谷胱甘肽分子中巯基可通过与酪氨酸酶中铜离子结合抑制其活性,减少黑素生成,可口服或静脉滴注,常与维生素C联用。
外用药物包括氢醌及其衍生物、维A酸类、壬二酸、氨甲环酸。
①氢醌及其衍生物:为黄褐斑的一线外用治疗药物,常用浓度2% ~ 5%,浓度越高脱色效果越强,但皮肤刺激性也越大。通常每晚使用1次,治疗4 ~ 6周可有明显效果,6 ~ 10周效果最佳。
主要不良反应: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永久性色素脱失等。氢醌、维A酸及糖皮质激素局部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又被称作Kligman三联配方),每晚1次,连续5 ~ 7周。熊果苷和脱氧熊果苷是氢醌的葡萄糖苷衍生物,局部使用刺激性比氢醌小,主要适用于单纯色素型。
②维A酸类:临床上常用0.05% ~ 0.1%维A酸类软膏或凝胶,每晚1次,疗程约6个月;可出现皮肤干燥、红斑及瘙痒、烧灼等不良反应;主要适用于单纯色素型。
③壬二酸:临床上常用15% ~ 20%乳膏,每日2次,疗程约6个月。1% ~ 5%患者可出现瘙痒、烧灼、针刺和麻木感, < 1%患者可出现红斑、干燥、脱屑,可引起接触性皮炎。主要适用于单纯色素型。
④氨甲环酸:临床上常用2% ~ 5%乳膏,每日2次,疗程约4周。局部使用刺激性比氢醌小,不良反应包括红斑、干燥、脱屑等。适用于单纯色素型和色素合并血管型。
大部分外用药物对皮肤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需配合使用具有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功效性护肤品。
2. 稳定期:在系统及外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果酸化学剥脱术、光电等综合治疗。
①化学剥脱术:常见的化学剥脱剂包括果酸、水杨酸、复合酸等,其中果酸焕肤是治疗单纯色素型黄褐斑的有效辅助方法,通过促进角质形成细胞更替,加速黑素颗粒从基底层到角质层的转运及排出,减轻色素沉着。一般以20%为起始浓度,可增至35%,每2周1次,4 ~ 6次为1个疗程,第4 ~ 6周效果较为明显。
主要不良反应:暂时性红斑、轻度肿胀、刺痛、灼热等不适感,治疗3 ~ 7 d可能出现结痂或脱屑。禁忌证:拟治疗区有过敏性或感染性疾病;局部为创面或近期拟做其他手术;近3个月接受过放疗、冷冻及皮肤磨削术者;术后不能严格防晒者;免疫缺陷患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果酸过敏者。该疗法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性,可导致炎症后色素沉着,尤其深肤色患者应慎重。
②光电治疗:主要包括Q开关激光、皮秒(超皮秒)激光、非剥脱点阵激光、射频及强脉冲光(光子)等。光电治疗黄褐斑的原理为在一定阈值下达到足够爆破又不激惹黑素细胞,利用光对组织的生物学作用达到抑制黑素细胞的活性、破坏黑素小体及加速色素代谢。
上述的光电设备都能有效的治疗黄褐斑,但多需要多次长期的治疗才能有明显疗效,且多种光电设备联合治疗效果更佳。光电治疗的参数设定均要求强度温和,起始能量不宜过高,治疗间隔不宜过短(一般多要间隔一个月以上),治疗终点为轻微红斑反应(不能有结痂)。
3. 黄褐斑伴雀斑、褐青色痣等合并症:应改善黄褐斑后再考虑治疗其他合并皮肤病。
(五)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目比较一致,即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胃虚弱,肝肾不足。治疗常以疏肝健脾补肾,理气活血化瘀贯穿始终,疗效明确,但治疗疗程较长,一般需要3~6个月以上。
作者:皮肤科刘医生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受益匪浅
122
尿酸血症与痛风密不可分。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的血清尿酸值得到控制,痛风症状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