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纵裂和小脑膜密度增高,您还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吗?

2019-10-06 李善吉 新乡医学影像

大脑纵裂和小脑膜密度增高,您还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吗?

解剖:


硬脑膜伸入大脑纵裂形成大脑镰,伸入大脑半球与小脑间形成小脑幕,相应部位即形成大脑镰硬膜下间隙及小脑幕硬膜下间隙;


病因:


桥静脉破裂,出血积聚于大脑凸面的硬膜下间隙,形成常见的颅骨内板下新月形硬膜下血肿,如出血积聚于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间隙,即形成较少见的大脑镰或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影像:


1.大脑镰硬膜下血肿

(1)单侧多见,表面光整,呈弧形、波浪状;

(2)有占位效应,邻近脑回脑沟受压,大脑镰移位;

(3)表现为大脑镰带状高密度影,宽约 2~8 mm,CT值约 63~73 HU,密度均匀;

(4)邻近结构:脑沟、 脑池正常,周围脑实质无水肿;


1.jpg

2.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1)单侧小脑幕扇形高密度影,近幕缘侧光滑、锐利,远离幕缘侧边缘模糊,密度较低,周围脑组织无水肿;


(2)横断位可表现为“八”“M”“U”“V”型,累及大脑镰可表现为Y型。


 3.血肿与相邻蛛网膜下腔不通


4.随访复查,血肿多吸收较慢


2.jpg


鉴别:


1.大脑镰钙化 CT 值较高,可达 200 HU 以上。


3.jpg

   

2.纵裂池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1)范围相对较广泛,常见其他部位脑沟、裂、 池内有高密度影,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相对局限。


(2)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不会出现在胼胝体的前钳和后钳。


(3)纵裂池内出血外缘呈毛刺状,出血量多量呈羽毛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外缘相对规整。


(4)纵裂池内出血多在一周内消失,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侧吸收较慢。


4.jpg


作者:李善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1. 2021-11-16 pupil-Xu

    另外,小脑幕,不是小脑膜

    0

  2. 2021-11-16 pupil-Xu

    这个title,有误导性;而且与文中表达的意思也不一致; 应该改为:大脑纵裂和小脑膜密度增高,您“还”只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吗? 本文详述了:SAH、SDH在纵裂池的鉴别。,并不是否定SAH的诊断,题目有否定之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