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 2015:螺内酯——难治性高血压中老树新花(PATHWAY-2研究)

2015-09-01 MedSci MedSci原创

今年ESC 2015年会的高血压Hotline专场,研究者Bryan William教授发布了PATHWAY-2研究的结果。Bryan William教授总结道,本研究第一次证实了螺内酯(25~50mg/d)在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方面相对于其他药物绝对优势。对于难治性高血压的控制率几乎达到60%,显著高于其他几组。且其耐受性良好,并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研究者评价道,该研究结果提示,螺内酯是难治性高血

今年ESC 2015年会的高血压Hotline专场,研究者Bryan William教授发布了PATHWAY-2研究的结果。

Bryan William教授总结道,本研究第一次证实了螺内酯(25~50mg/d)在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方面相对于其他药物绝对优势。对于难治性高血压的控制率几乎达到60%,显著高于其他几组。且其耐受性良好,并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研究者评价道,该研究结果提示,螺内酯是难治性高血压最有效的药物,是当之无愧的赢家。这一结果这可能会影响指南的推荐,而且今后难治性高血压的定义可能需要修改为,即使应用了螺内酯,血压仍不能被有效控制的高血压。

该研究分析314例难治性高血压(非糖尿病患者收缩压>140mmHg,糖尿病患者收缩压>135mmHg)患者,在基础降压治疗基础上,顺序接受螺内酯(25~50mg)、比索洛尔(5~10mg)、多沙唑嗪(4~8mg)或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螺内酯组患者家庭自测收缩压进一步降低8.70mmHg(P<0.001);与比索洛尔/多沙唑嗪相比,进一步使家庭自测收缩压降低4.26mmHg(P<0.001)。

次要终点为诊室收缩压,螺内酯组显示与主要终点一致的优势:与安慰剂组相比,螺内酯组患者诊室收缩压进一步降低9.92mmHg(P<0.001);与比索洛尔/多沙唑嗪相比,进一步使诊室收缩压降低4.44mmHg(P<0.001)。家庭自测血压控制(<135mmHg)率方面,螺内酯、比索洛尔、多沙唑嗪及安慰剂组的控制率分别为:57.8%、41.7%、43.6%、24.4%,螺内酯组的血压控制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01)。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上述研究表明,螺内酯作为一种老药,但在难治性高血压中显示出较大的优势,而且非常安全,堪称老树新花。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1. 2015-09-09 chilam216

    不錯

    0

  2. 2015-09-08 lovetcm

    科学让老树发新花

    0

  3. 2015-09-03 freve
  4. 2015-09-02 午夜星河

    一直学习

    0

相关资讯

ESC 2015:肺动脉高压指南亮点

1,新的治疗流程是新版指南最大亮点,并给出简明表格提示应当何时使用新近批准上市的药物。治疗策略基于患者的风险评估。2,指南基于近期研究证据对序贯和初始联合治疗做了推荐,并首次推荐“早期考虑行肺移植治疗”。3,针对CTEPH(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也推荐了新的治疗流程,包括外科、药物和介入治疗。4,指南基于新证据更新了肺高压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分型,对儿科情况也进行了分类,并将肺血管抵抗(pulmon

ESC 2015: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指南亮点

1,新的治疗流程是新版指南最大亮点,并给出简明表格提示应当何时使用新近批准上市的药物。治疗策略基于患者的风险评估。2,指南基于近期研究证据对序贯和初始联合治疗做了推荐,并首次推荐“早期考虑行肺移植治疗”。3,针对CTEPH(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也推荐了新的治疗流程,包括外科、药物和介入治疗。4,指南基于新证据更新了肺高压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分型,对儿科情况也进行了分类,并将肺血管抵抗(pulmon

ESC 2015:6大专场,28项重大临床研究结果汇总

2015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15),共6个专场,将发布28项的临床研究成果,下面汇总给大家。 急性心肌梗死专场 1.BACC研究:应用高敏肌钙蛋白I(hs-TnI) 1小时诊断路径快速准确诊断心肌梗死 2.DOPPLER-CIP研究:预测慢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形态和功能重塑的最佳无创性参数 3.ALBATROSS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

ESC 2015:急性心梗院内死亡的三大独立预测因子(CAMI研究)

在ESC 2015壁报展示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雷、杨跃进教授团队的CAMI研究吸引了参会者的关注。CAMI是我国真实世界、前瞻性、多中心登记研究,全因住院死亡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死亡率仍然较高(6.58%),近半数由心源性休克所致。AMI院内死亡的三大独立预测因素是机械性并发症(mechanical complications)、入院时合并心衰、年龄≥75岁。CAMI研究

ESC 2015:多危险因素引发卒中效果匹敌房颤

ESC房颤专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郭豫涛教授报告的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在老年患者中,房颤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被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所抵消。预防老年卒中需关注多种危险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不是只关注某种特定危险因素、例如房颤。 研究共纳入425600例无卒中病史患者,其中63.8%为男性,平均年龄60岁,880例患者有房颤,424720例无房颤。总体上,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在非房颤人群为0.35/100人-年

ESC 2015:心包疾病指南亮点

2015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2015)专题报道1、由于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开展,2004年之后心包疾病的治疗有了长足进展。基于这些研究,秋水仙碱现被推荐为一线治疗药物——在首次发作心包炎或复发心包炎的患者中,秋水仙碱可加强患者对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反应。2、指南推荐,对于复发性心包炎的女性患者,应在疾病稳定期计划妊娠。指南还包括对于妊娠20周前/后、产后哺乳期间药物治疗选择的推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