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琪教授:剖析睡眠障碍的诊断及治疗之道

2024-08-22 全科学苑 全科学苑

本次,我们有幸邀请到大理州中医医院刘振琪教授,与大家共同探讨睡眠障碍在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全球有高达27%的人口正受到睡眠障碍的困扰。在中国,这一问题尤其突出,成年人中失眠的发生率高达38.2%。此外,超过50%的学生群体也面临着睡眠不足的问题。这表明,超过3亿的中国人正遭受着睡眠障碍的困扰。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数据仍在持续上升,每年都在增加。近年来,睡眠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各国公众开始更加重视对睡眠障碍的合理诊断和有效治疗。本次,我们有幸邀请到大理州中医医院刘振琪教授,与大家共同探讨睡眠障碍在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

在临床当中,如何依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来初步评估他们的睡眠状况?是否需要一些特定的问卷量表,用于辅助评估?

刘振琪教授在临床实践中,评估患者的睡眠状况需遵循多维度、系统性的方法。首要步骤是医疗专业人员需详尽询问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其模式,重点关注患者的睡眠时间分配、入睡的难易程度、夜间觉醒的频率及时长、早晨觉醒时间以及日间嗜睡的表现。同时,还需探究患者是否存在如打鼾、呼吸暂停、夜间盗汗、四肢不自主运动等可能指向睡眠障碍的体征或症状。

为进一步精确评估患者的睡眠状况,临床医生常采用一系列标准化的问卷量表作为辅助工具。这些量表,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阿森斯失眠量表(AIS)以及Epworth嗜睡量表(ESS)等,均经过科学验证,能够全面覆盖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夜间觉醒情况、日间功能受损等多个关键维度。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标准化问卷量表进行评估,临床医生能够更为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睡眠问题,并据此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睡眠障碍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刘振琪教授:目前,国际上存在3个主流的睡眠障碍分类体系。其中,《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CSD)作为睡眠专科医师首选的分类工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美国精神病协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ICD)亦对睡眠疾病进行了详尽的分类。ICSD第三版详细列举了接近一百种已确认的睡眠觉醒障碍,并依据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将其划分为七大类别,即失眠障碍、睡眠相关呼吸障碍、中枢嗜睡性疾病、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异态睡眠、睡眠相关运动障碍以及其他睡眠障碍。这些分类系统为医学界专业人士提供了标准化的诊断与治疗框架。

值得强调的是,这些分类标准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及分类方法或将迎来进一步的调整与优化。

如何准确区分早期轻度焦虑、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问题与部分痴呆患者的睡眠障碍?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些微妙的差异或共同点?

刘振琪教授:早期轻度焦虑和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问题,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频繁觉醒、早醒及睡眠质量显著下降。这些症状通常与心理压力的累积、情绪的剧烈波动以及神经递质平衡的失调紧密相关。

相比之下,部分痴呆患者的睡眠障碍则展现出与大脑神经退行性变化相关的特征。这类患者的睡眠问题可能包括昼夜节律的严重紊乱、夜间活动的异常增多、日间的过度嗜睡,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等严重症状。

尽管早期轻度焦虑和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问题与部分痴呆患者的睡眠障碍在表现形式上各有差异,但两者间亦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例如,无论是焦虑、抑郁还是痴呆患者,其睡眠障碍均可能引发日间的显著疲劳感、注意力的不集中以及情绪的剧烈波动。此外,睡眠障碍还可能对原有的心理或认知问题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以当前的医疗技术水平而言,针对睡眠障碍患者,我们通常采用哪些治疗手段?这些方法中,是否包含手术治疗?其适用性和效果如何?

刘振琪教授:针对睡眠障碍患者,我们常采用多种治疗手段以改善其症状及生活质量。主要治疗策略涵盖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及生活方式的调整。至于手术治疗,它并非首选方案,仅在特定情境下,如因解剖结构异常导致的睡眠呼吸暂停,才考虑实施。此类手术旨在矫正鼻腔、咽喉或下颌的异常结构,进而提升通气功能。然而,手术治疗伴随风险与局限性,需经过严谨评估与筛选,确保患者符合手术条件,并能在术后达到预期效果。

此外,中医系统在治疗睡眠障碍领域亦展现出独特优势。中医将睡眠障碍称为“不寐症”,认为其源于阴阳失衡、气血不和及脏腑功能失调。中医依据辨证施治原则,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与体质,选用适宜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旨在调和阴阳、疏通气血、恢复脏腑功能。同时,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能有效调节气血运行,舒缓紧张与焦虑情绪,进而改善睡眠质量。

针对睡眠障碍患者中的特殊人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哪些事项?是否存在某些禁忌证需要严格遵守?

刘振琪教授:对于妊娠期女性,我们需特别重视其及胎儿的健康状况。在药物使用方面,必须高度警惕,确保所选用药物不会对胎儿构成潜在威胁。鉴于西药中可能含有对胎儿有害的成分,我们应审慎选择,并优先考虑物理治疗、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或针灸等非药物疗法,以保障母婴安全。同样,对于哺乳期妇女,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亦需充分考量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的影响,以及药物可能引发的各类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确保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适宜性。

老年人群中,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和抵抗力的降低,对西药的使用需更为谨慎,尤其需关注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我们应根据老年患者的体重等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剂量调整,并严格遵循相关指南,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中医药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接受度,针灸等传统疗法也在此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加以考虑。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前青少年,特别是高中生和初中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这一群体正处于求学阶段,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针对此类群体,我们需重视使用抗焦虑中药的规范剂量,并倡导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与调理方式,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除此之外,更年期焦虑抑郁症的患者也较为常见。这类病症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而睡眠障碍又常与其他相关疾病并存。对于这类患者,我们应关注其诱发因素,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包括心理疏导、药物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在必要时,针对特定人群,我们还可能会采取手术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药物或方法,都必须严格遵守适应证与禁忌证的规定,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全科学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哈佛团队揭秘:抑郁症、高血压、脑损伤……这5种因素与痴呆强相关!

哈佛医学院研究分析 14 种痴呆风险因素的关联差异性,发现 5 个稳定因素,不同因素在年龄组和痴呆亚型中影响有差异,强调应考虑多种因素组合影响。

《自然-医学》:接种常见疫苗,或可预防痴呆!

研究表明相比于接种减毒活疫苗的人群,接种重组亚单位带状疱疹疫苗后的6年内,痴呆风险显著降低,相当于至少增加了164天无痴呆的时间。

提前20年发现痴呆!3项重磅研究揭示:这几种指标极具预测潜力

P-Tau217、P-tau181等诊断标记物在预测认知功能障碍、AD等神经功能障碍疾病方面的作用3项重磅研究,对临床干预和延缓AD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Circulation: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与痴呆之间的关系

ICAD与痴呆发生风险增加相关,独立于CSVD、APOE4基因型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即使在较低CSVD负担的参与者中,痴呆的风险也明显增加,且不太可能受到血管性痴呆的影响。

45%的痴呆可预防!《柳叶刀》最新报告:这14个危险因素要尽早改变

委员会指出,改变14项危险因素可预防或延迟多达45%的痴呆,报告同时更新了检测阿尔茨海默病(AD)的最新生物标记物进展、诊断新定义和治疗进展。

痴呆风险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这一血糖指标稳定性很关键

对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来说,HbA1c水平控制稳定与痴呆发病率降低之间存在关联。而且,当HbA1c水平超出目标范围时,HbA1c水平低于个体化目标范围的时间越长,ADRD风险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