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t: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对幽门螺杆菌诱导上皮细胞炎症、DNA损伤及胃癌的预防

2017-05-05 zhangfan MedSci原创

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个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癌的潜在战略

胃癌是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强的胃癌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增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与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癌并DNA损伤相关。 研究人员评估了EGFR活化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吉非替尼对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和癌化的预防的作用。

研究在Egfr基因靶向上皮细胞特异性缺失的小鼠模型中进行,在C57BL / 6小鼠中,吉非替尼减少胃上皮细胞CXCL1和CXCL2的表达、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黏膜及上皮细胞DNA损伤。对比小鼠模型研究发现,感染导致的趋化因子、炎性细胞和DNA损伤减少。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转基因胰岛素胃泌素(INS-GAS)小鼠中,吉非替尼治疗显著减少异型和癌增生的发生。吉非替尼阻断幽门螺杆菌诱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 / 3的激活(MAPK1 / 3)和活化蛋白1在胃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导致趋化因子合成的抑制。

研究结果表明,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个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癌的潜在战略。

原文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zhangfan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Am J Gastroenterol:新型含铋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效果佳!

2016年12月,发表在《Am J Gastroenterol》的一项由我国上海科学家进行的研究比较了幽门螺杆菌的抢救治疗中,含铋四联疗法中,四环素 vs 阿莫西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的:比较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抢救治疗,含铋四联疗法中,四环素 vs 阿莫西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nb

综述:中国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内镜依赖性防治策略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发现30多年来,与其感染相关的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 防治出现了革命性变化,相关胃癌的预防策略也受到高度关注;特别是2015年京都共识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临床专家对HP感染者的干预策略,即HP感染是一种感染性疾病,所有感染者一旦确认均需要治疗。在中国,HP感染疾病负担重、耐药率高、根除率低与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差异大等因素交织在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际共识,探讨我国Hp根除方案

自2012年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会议以来,国际上发表了3个重要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处理共识报告,这些共识报告分别是:《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多伦多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共识》和最近已在互联网上预发表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处理:Maastricht V/Florence共识》。第一个共识强调了Hp胃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Hp胃炎相关消化不良是一种器质性疾病,根除Hp可作为胃

PNAS:科学家成功解析诱发胃癌细菌的关键酶类结构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成功对诱发胃癌的细菌的关键酶类进行了解析;研究者指出,阐明酶类的结构以及幽门螺杆菌的代谢和生物学途径对于后期开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新型药物提供了新的线索。

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介入术后三联根除治疗可减少消化道出血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者在我刊发文称,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增加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如采取Hp根除治疗可显着降低出血风险。

PLoS Pathog:重新定义幽门螺杆菌脂多糖O-抗原和核心寡糖结构域

细菌病原体幽门螺杆菌能够长期感染人类胃部并引起溃疡和胃癌。幽门螺杆菌脂多糖可以通过免疫逃避促进持续感染。尽管确认了幽门螺杆菌脂多糖在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但是其精确的结构域组织结构仍然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