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移动医疗比较

2015-05-25 张遇升 动脉网

 互联网领域,中美两国可谓齐头并进。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互联网公司,中国占据4席,美国占据6席。而在移动医疗/数字医疗领域,中美差距却比较大。比如,在美国,该领域的上市公司不下十家(比如Athena Health,Epocrates,Castlight),中国尚无一家。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在这个领域,中美两国有哪些重要的不同呢?用户方面 中:患者为主VS美:患、医、医院三分天下在用户方面,

 互联网领域,中美两国可谓齐头并进。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互联网公司,中国占据4席,美国占据6席。而在移动医疗/数字医疗领域,中美差距却比较大。比如,在美国,该领域的上市公司不下十家(比如Athena Health,Epocrates,Castlight),中国尚无一家。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在这个领域,中美两国有哪些重要的不同呢?

用户方面 中:患者为主VS美:患、医、医院三分天下

在用户方面,中国大多数移动医疗企业把患者或健康人当作业务的中心;而在美国,为患者、医生和医院三方服务的企业却是三分天下。中国医疗的主要瓶颈是患者很难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所以试图通过互联网打通这个“途径”的公司不少。而在美国,患者获得医生的服务不难,最主要的问题是费用高昂、效率低下。而对于美国的医生和医院来说,如何提高效率、减少浪费、提升医疗质量,也是刚需。因而,为之服务的企业很多。

医疗系统发展 中:注重提供就医途径VS美:注重医疗质量提升

在中国,移动医疗企业都爱采取“平台模式”,即搭建一个平台,构建患者、医生、医院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医生-患者或者医院-患者之间的“嘀嘀打车”,解决患者信息不对称和就医难问题。而美国则更多地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比如,2014年全美融资额最高的几家医疗互联网企业,NantHealth(1.35 亿美元)、Flatiron Health(1.3 亿美元)、Alignment HealthCare(1.25 亿美元),都有这个特点。总的看来,中美还处在医疗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更注重于提供就医途径,而美国则注重于提升医疗质量和控制成本。

医疗服务的价值链 中:“桌下规则” VS美:流程透明

医疗服务的价值链在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很长。价值链的上中下游有没有良好的整合和互动,是移动医疗商业模式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中国,医疗服务的价值链涉及的成员很分散,很多价值传递还在“桌子下面”,缺乏良好的信息交互的途径。而美国则已经基本实现了端到端的整合。例如云端电子病历服务商Practice Fusion,提供了从医生转诊、在线诊断报告查看到开具处方的整合。探求背后原因,美国医疗服务部门的私有化程度高,进入的政策门槛较低,因而第三方的服务提供商得以蓬勃发展,而中国医疗体系归政府所有,较为分散,所以整合起来存在很大困难。不过,这些差别也成为中国医疗服务和移动医疗创业的机会。

技术方面 中:技术移植VS美:技术革新

在技术方面,中国创业企业大多应用现有成熟技术,从其它垂直领域移植到医疗行业。而美国企业则比较多致力于实现技术方面的真正革新。比如,前文提到的Nant Health,在如何整合各种不同类型的医疗数据(例如电子病历、基因组数据、临床试验),如何实时分析这些数据并提供反馈,以及在移动设备上高速传输大数据量数据,都有不少技术突破。而在这个领域的创新方面,中国的移动医疗企业,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商业模式 中:患者支付VS美:多方支付

跟中美医疗体系价值链有关,中国移动医疗企业似乎还没有找到一种成熟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很多企业尝试患者直接付费的方式,但患者的支付意愿和能力还有待验证,医药企业的E-marketing模式也有天花板。而在美国,保险公司、医药企业、医院和医生诊所都是支付者,患者个人付费的情况反倒很少见。

保护隐私方面 中:安全隐患VS美:隐私保护

在美国,保护医疗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是移动医疗企业的一个基本要求。很多创业企业都会按照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HIPAA)的要求来做。比如,在公司设立首席合规官,员工进行HIPAA培训,隐私信息加密等操作。中国因为该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

由于基本国情、社会制度、用户习惯、价值链等因素的差异,中美移动医疗的发展阶段还存在较大的不同。盲目照搬美国移动医疗的产品及服务,在中国很可能因为“水土不服”。现有的很多移动医疗的产品都把目标客户定位于患者,努力搭桥。而笔者认为,在中国,如果不解决高质量医生数量少、相对效能低的问题,无论蛋糕怎么切,还是会不够。在医患供需严重不匹配的市场,医生用户才才是移动医疗业务最重要的资源和价值来源。切入医生这一细分市场,为医生提供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在对患者的医疗服务和其他日常工作中提高效率、改善质量、增加产出,能更加有效地提升服务供给,进而服务更多的患者。 

立即报名参加:


作者:张遇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4)
#插入话题
  1. 2015-05-27 yydlt

    努力!

    0

  2. 2015-05-27 yydlt

    学习!

    0

  3. 2015-05-25 huaxipanxing

    看看

    0

相关资讯

2015GMIC移动医疗受追捧 百度医生成热门应用

4月28日,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简称GMIC)在北京开幕,全球知名的IT企业和行业精英齐聚,共同探讨移动互联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与往年各种新潮硬件、手机、游戏各领风骚的场景不同,今年GMIC上最火爆的话题却是“移动医疗”。这是GMIC首次设立移动医疗分会场,邀请了众多传统医疗行业的专家学者参加,现场听众的热情完全出乎主办方的预料,会场里过道上都站满了听众,以至于要用保安堵在门口阻止更多听众入场。百

重要通知:2015“梅斯医学”移动医疗创新大赛即将启动

背景介绍 医疗设备正逐渐从“可携式”发展为“可穿戴式”或“口袋式”,这意味着医疗设备由只能间断、偶尔对健康监测,转变为长期、连续监测,这也给医疗健康数据的诠释带来新的挑战: 移动医疗作为一个颠覆者介入到非常传统的医疗行业时,面临巨大的壁垒,包括监管层面的和实际应用层面的问题。如何保障安全,有效地诊断? 医生离开医院的重型设备,能明确诊断、给出合理化建议吗?轻问诊模式会随着

“2015梅斯医学移动医疗创新大赛”报名启动

移动医疗充满机会,但也亟待资源整合。由梅斯医学举办的“2015梅斯医学移动医疗创新大赛”报名通道今天正式启动,本届大赛以“医路相伴,共赢未来”为主题,寻找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移动医疗方案,挖掘互联网时代给移动医疗带来的创新策略,助力医疗及临床医学研究,提高临床诊疗效率。 本届大赛将从所有参赛项目中筛选出10-15个项目参加决赛,优秀团队可获得资金奖励,一等奖(1名)奖励20万;二等奖(3名)奖

移动健康正在衰亡 移动医疗远未开始

健康跟踪类可穿戴设备、个人健康管理、运动类健康App正快速进入红海。产品极度雷同,获取客户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收入模式上持续模糊无法突破,独立存活非常困难,无法避免走向衰亡,甚至连出售给大公司可能都会变得非常困难。这是因为产业内的公司越来越意识到这些用户的价值并不高,不忠诚且目的不明确,移动健康类产品本身也不能提供增值服务,只是一个空架子。移动健康针对健康者、运动爱好者和时尚追求者,这些人抱着娱乐的

吴炯:移动医疗的首要是优化医生和病人的匹配

2015创新中国(DEMO CHINA)春季峰会, 风和投资董事长吴炯发表了主题演讲。为什么互联网+医疗这个垂直领域进展相对慢?吴炯认为,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做医疗这个行业的人都很保守,这个全球都一样,不单中国这样,美国、欧洲可能也是这样,这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医疗行业人命关天,你如果是零售行业犯了一个错误,最多付了钱东西不过来,但是医疗行业犯一个错误是要出人命的,所以大家都很谨慎保守,

刘谦:移动医疗成功关键在于用户的黏性

2014年是移动医疗元年,吸引了非常多投资,也有很多项目和很多人投入到这一领域。实际上,移动医疗领域很早就有企业涉及,“丁香园”自2003年开始创业,“好大夫”从2006年开始进入这一领域。然而,为什么这些企业做了这么久却没能火起来?原因是用户数都很少,做了十几年只有百万级的用户。移动医疗运营非常困难,这个难度在于能不能吸引足够的用户,并且是有黏性的用户。仅仅是注册人数很多,但是没有人使用也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