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接受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乳糜泻发病率较低

2022-03-06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乳糜泻一般指麦胶性肠病。 麦胶性肠病又称乳糜泻、非热带性脂肪泻,在北美、北欧、澳大利亚发病率较高,国内很少见。男女之比为1∶1.3~2.0,女性多于男性,发病高峰年龄主要是儿童与青年。

      乳糜泻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免疫介导的疾病之一,在美国的总体发病率在0.7%至1%之间。乳糜泻和炎症性肠病(IBD)相似的特点是慢性免疫介导的胃肠道炎症。两者的发病原因都较为复杂,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了免疫反应的失调。与普通人群相比,IBD患者中HLA-乳糜泻基因型的患病率并不高。此外,环境因素在乳糜泻中得到了更多的公认,其中麸质饮食的摄入是主要的推测因素。有几项研究报告了乳糜泻和IBD之间的关系,但缺乏证据,因此,本项研究试图评估乳糜泻和IBD之间的关系,并探究不同IBD药物对乳糜泻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查询一个包含了美国26个医疗保健系统多中心数据库(Explorys Inc.)进行了相关数据的采集,对 1999 年至 2020 年期间确定的患有乳糜泻和 IBD 的患者进行了筛选和纳入,最后使用多变量模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寻找差异。

 

       在数据库中的 72,965,940 人中,133,400 人患有乳糜泻(0.18%),191,570 人(0.26%)患有溃疡性结肠炎(UC),230,670 人(0.32%)患有克罗恩病(CD)。IBD 患者更有可能被诊断为乳糜泻( [OR],13.680),其中乳糜泻与 CD 的相关性更大。与未接受 IBD 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治疗的 UC 和 CD 患者与乳糜泻相关的风险较低,特别是皮质类固醇(OR,0.407 和 0.585)、5-氨基水杨酸盐​​(OR,0.124 和 0.127)、免疫调节剂(OR , 0.385 和 0.425) 和抗肿瘤坏死因子药物 (OR, 0.215 和 0.242)的使用可以明显降低乳糜泻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维多珠单抗组没有较低的风险关联,但优特克单抗组有较高的风险关联。

 

      在本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展示了乳糜泻和 IBD 之间的双向关联,而且乳糜泻的发生与 CD 的关系更强。使用皮质类固醇、5-氨基水杨酸盐、免疫调节剂或抗肿瘤坏死因子药物治疗的 IBD 患者与乳糜泻的相关性较低。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 IBD 治疗相关改变乳糜泻发病率的潜在机制。

原始出处:

Motasem Alkhayyat. Et al.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on Treatment Have Lower Rates of Celiac Disease Get access Arrow.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202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Clin Gastroenterology H:炎症性肠病发病风险与疾病表型之间的相关性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疾病,是起始于胃肠道黏膜的炎症。炎症可出现在消化道的任何部分,从口腔到肛门,例如直肠或小肠。

Clin Trans Gastroenterology:炎症性肠病患者铁缺乏与维生素D水平较低有关

炎性肠病又称炎症性肠病(IBD),为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本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Gastroenterology:用抗TNFα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对 COVID-19 mRNA 疫苗的血清学反应较低

炎性肠病又称炎症性肠病(IBD),为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IBD: 中国炎症性肠病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高

根据最新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事件的风险增加,这在55岁以下的人群中风险最高。

IBD: 内窥镜下正常黏膜组织学炎症与局限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预后较差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跟克罗恩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这是肠道终身性免疫类疾病。最近几年来,我国发病率逐年攀升,俨然已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

IBD:口服麦芽酚铁与静脉注射羧基麦芽糖铁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缺铁性贫血的长期疗效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以结肠黏膜连续弥漫的炎症改变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