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MO 2014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2014-07-08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 张逸寅 顾康生 医学论坛网

在7月4日的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会上,顾康生教授介绍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之一,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5%~30%。它是一类在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临床表现及疾病转归方面异质性均显著的疾病,目前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进一步区分若干亚型,

在7月4日的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会上,顾康生教授介绍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之一,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5%~30%。它是一类在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临床表现及疾病转归方面异质性均显著的疾病,目前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进一步区分若干亚型,而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对DLBCL患者预后预测具有重要的作用,但IPI仅是一些临床指标的综合,这对相当大的一部分患者仍不能做出准确评估。随着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的应用显著改善了DLBCL患者的预后,分子预后标志物的作用越来越得到了重视。如何根据不同的分子预后标志物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以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生存是国内外学者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对目前已研究的多个可判断DLBCL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归类如下。

研究有关DLBCL的多因素预后模型或单个预后因子的最终目标是筛选出高危患者以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迄今为止,如此众多的DLBCL的生物学标记却始终没有达成最终共识,究其原因当然和疾病本身的异质性相关。随着基因芯片技术等的开展,确实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了DLBCL的发病机制;随着有关miRNA研究的深入,我们提出这样的设想,若可以通过外界对体内的miRNA的产生与抑制进行调节,则能否显著改善DLBCL的预后。

虽然有关DLBCL预后相关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方面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大部分单个预后标志物和预后模型的确切意义仍有待于更多的前瞻性临床试验予以证实。因此,IPI仍然是目前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重要依据。

作者: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 张逸寅 顾康生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1. 2014-11-23 liuhuangbo
  2. 2014-07-24 223.240.84.100

    专家解读,点赞!

    0